2025年9月20日全国爱牙日即将到来,今年的主题是“饮食管理,减糖促健”。许多人难以想象,在口腔这方寸之间,竟会发生多种恶性肿瘤。事实上,口腔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舌癌和颊黏膜癌尤为高发,对患者的咀嚼、吞咽、言语、呼吸、面容等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威胁生命。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新增口腔癌病例超过40万例,其中近半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入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60%。而早期发现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提升至80%以上。因此,提高公众对口腔癌的认知,加强早期筛查和预防,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那么如何远离风险,如何早期识别口腔癌?北京协和医院口腔团队带您一文了解并远离口腔癌——
1危险因素:这些习惯正在促进口腔癌的发生
口腔癌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诱因,才能更好地预防疾病。
1、不良生活习惯“四件套”
吸食烟草:无论是吸烟、雪茄、烟斗还是无烟烟草、咀嚼烟草及鼻烟,均含有亚硝胺、苯并芘等强致癌物,长期接触可导致口腔黏膜白斑、红斑,最终恶变为口腔癌。
饮用酒精:酒精代谢后产生的乙醛会直接破坏DNA,而且酒精还会让烟草的致癌性更强,两者有协同致癌效应。
咀嚼槟榔:槟榔中的槟榔碱和鞣质会引发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导致张口受限,其粗纤维的物理摩擦更会加剧黏膜损伤。最新数据显示,嚼槟榔者罹患口腔癌风险是非咀嚼者的28倍。
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主要是HPV-16型,与口咽癌关系密切,也与部分口腔癌相关。
2、遗传易感性
家族中有口腔癌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常人高出2~3倍,可能与某些基因突变(如TP53,一种常见抑癌基因)有关。
3、慢性刺激与炎症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尖锐的牙冠边缘长期摩擦黏膜,形成创伤性溃疡,可能恶变。
残根残冠及不良修复体:龋齿未及时治疗,残留的尖锐牙体(及不良修复体)反复刺激颊舌黏膜,最终导致癌变。
不良的饮食习惯:65℃以上的热饮热食会灼伤口腔黏膜,长期反复损伤可能诱发癌变。另外,缺乏新鲜水果及蔬菜的饮食亦是危险因素。
口腔卫生差:长期卫生不良也是危险因素。
2早期危险信号:别把癌症当溃疡
为了预防及早诊断口腔癌,需警惕以下“危险信号”:
经久不愈的溃疡:普通溃疡7~10天自愈,若超过2周以上未愈合,应立即就诊咨询口腔科医生。
黏膜颜色改变:黏膜出现白斑、红斑或白色网格状异常症状,需及时就诊检查。
不明肿块:口腔内出现硬结、菜花样肿物,且生长迅速,应尽快就诊行病理学检查。
功能异常:牙齿松动(非牙周病引起)、舌运动受限、张口困难,应及时就诊检查。
口腔自检方法:每月对镜自查,用手指触摸口腔各部位,包括舌面、舌下、两侧颊部黏膜、上颚及口底,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3预防策略:防癌于未然
预防胜于治疗,口腔癌的防控需从日常生活入手。
戒除高危习惯:戒烟戒酒,不嚼槟榔及戒除不健康的性行为,具有高危因素者应定期口腔检查。
接种HPV疫苗:可预防由HPV引起的相关癌症。
饮食调整:避免烫食,减少对黏膜的刺激。增加新鲜蔬果摄入,维生素A、C、E及硒等抗氧化剂可降低癌变风险。
口腔卫生管理:每日刷牙2次,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减少菌斑堆积;建议每年进行至少一次口腔健康检查,这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异常病变。及时处理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减少慢性刺激。长期牙痛不愈者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
4协和倡议:健康口腔,微笑永驻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门户,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预防口腔癌,从今天开始:
戒除槟榔、烟酒等危险习惯
及时接种HPV疫苗
每月进行一次口腔自检
发现溃疡2周不愈及时就医
每年参加一次专业口腔检查
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守护每一抹微笑,用行动构筑口腔健康防线。关注口腔健康,远离致癌风险。让我们携手迈向更健康、更美好的明天!
文字/ 王靓雅 张伟 史妍萍
审核/ 余立江 马超
图片/ 网络
编辑/ 洪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