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中国贫血日 | “吃”红细胞的“隐形杀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时间:2025.08.20
字体:
所属分类:健康知识普及
来源:本站原创

2025年8月初,45岁的王女士感到越来越乏力,面色和眼睛发黄,尿色加深如酱油!她来到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门诊就诊,血常规检查提示血红蛋白仅剩42g/L(正常女性>110g/L),血生化检查提示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显著增高——正是这些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过多的胆红素让王女士“发黄”。医生通过“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锁定真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她的免疫系统“叛变”,开始攻击自己的红细胞!8月18日是中国贫血日,今天,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医生就带您一文了解AIHA的诊治方法——

from clipboard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凶恶的“红细胞杀手”  

当免疫系统将红细胞误认为“外敌”并持续攻击,便会导致溶血性贫血,该病年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中1~3人。其凶险之处在于,可能会引发:

-急性重症溶血:红细胞在脾脏和肝脏内被破坏,血红蛋白快速下降至重度贫血,心脏、大脑等脏器缺血缺氧、功能障碍,甚至出现休克危及生命。  

-隐匿性慢性溶血:长期溶血导致患者乏力、活动力下降,脾脏逐渐增大,形成胆囊结石引起急性胆囊炎发作。

-感染高风险:长期采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造成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很容易发生感染。


如何诊断免疫性溶血?

患者警示信号:疲劳、黄疸、深色尿+血常规提示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可能是发生了溶血!可通过以下方法诊断:

1、血液检测:溶血指标(网织红细胞、外周血涂片、胆红素、乳酸脱氢酶、结合珠蛋白)+ Coombs试验 + 冷凝集素筛查。  

2、精准分型:温抗体型/冷抗体型/混合型——决定治疗方案。  

3、病因溯源:排查淋巴瘤、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感染(如支原体)、药物、免疫缺陷病等继发病因。


治疗:从激素困境到靶向“破局”  

王女士入院后,接受了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输注治疗。重度贫血急需输血,但由于自身抗体干扰导致“配不上血”,输血科细致地鉴定患者抗体类型,采用最小不相容同型血输血支持,在一场重症抢救“闪电战”后,成功逆转了急性溶血危象。

传统治疗中,糖皮质激素虽是AIHA一线用药,但50%患者依赖较大剂量维持,可能导致感染、骨质疏松等风险,20%患者属于难治/复发型,陷入僵局。

北京协和医院团队现已探索多种创新方案破解复发难治患者困局:

-利妥昔单抗+硼替佐米(我院首创方案):清除致病B细胞和浆细胞,有效率超80%。  

-靶向药临床研究:西罗莫司(mTOR抑制剂)、泽布替尼(BTK抑制剂)、林普利塞(PI3Kδ抑制剂)、补体抑制剂——为耐药患者开启新希望。

-参与国际及国内AIHA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开展小分子BTK抑制剂Rilzabrutinib、Syk抑制剂Sovleplenib治疗AIHA的II/III 期临床研究。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开设了“贫血专病门诊”,以期为溶血性贫血患者实现精准诊断与个体化分层治疗,患者可通过北京协和医院App或微信小程序预约就诊。

文字/ 血液内科 陈苗  

图片/ 网络

编辑/ 洪成伟

科普作者
相关科普文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