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行走的思政课 | 首期北京协和医院-清华大学思政实践课侧记
时间:2025.08.12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7月29日至8月1日,北京协和医院与清华大学共建的“思政实践”首期课程举办。首批9名清华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走进北京协和医院,用眼睛发现医者初心,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实践学习中坚定报国志向。

此次思政实践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健康中国”核心课题,创新“三全育人”实施路径和协同育人应用场景的有益探索和具体举措。北京协和医院40多位师资倾心授课。

from clipboard

▲ 参观罕见病医学病房


名师面对面

“考入名校,同学们已经站在了很高的起点,但是要知道,这不是100米冲刺,是人生的一个长跑。”北京协和医院麻醉学系主任、医院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宇光在7月29日上午的“协和名师面对面”讲座中给同学们送上真挚寄语。聆听讲座的除清华大学学生外,还有40余名北京协和医院在读研究生。黄宇光主任把自己老师当年的嘱托再次送给今天的同学们:“我的老师曾告诫我,每一例麻醉,都要当作这一辈子的第一例来做。因为生命没有重复,逝去就再也回不来了。没有同情心是做不好临床大夫的。”

病案被称为“协和三宝”之一。病历展中的每一份病案、每一位大师、每一项成果,李乃适主任都如数家珍。他7月29日上午刚刚为同学们作“从《弗莱克斯纳报告》到协和传奇”讲座,下午再次亲自为同学们讲解病历展。同学们跟随着讲解,时而抬头仰望医学大师的照片,时而俯身细读病案中的娟秀字迹,体会字里行间的深思熟虑。参观后,同学们惊喜地交流:“林巧稚大夫的故事在我的英语课本中出现过!”“我背过张孝骞大夫的事迹,当时是为了积累作文素材,现在到了协和才真正体会到大医的不凡。”


踏出成长路

几天来,从临床到教学、从患者沟通到科研实践,协和老师们毫无保留地用心点拨,贴心指点。从病历展到院史馆、从老楼建筑群到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门诊、手术室到病房,同学们每天都要行走近万步,他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收获和感悟。

from clipboard

▲ 参观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科研,让研究成果落实到真正的治疗手段上,这是协和医院开展科研工作的理念。”临床医学研究所药物研发与评价平台主任栾晓东介绍。

“临床和科研工作如何兼顾?”“任务这么多,时间从哪里来?”实践学习和座谈交流中,大家多次提到医生职业压力挑战的话题。

老师们建议大家打好基础,培养兴趣。只有兴趣能让人凌晨一两点都感到兴奋,希望马上付诸实践,不觉得困、也不觉得累。打好基础,再遇到自己感兴趣的点时,才能有足够能力去深入钻研。

“别人问我时间从哪里来?不刷抖音、也不看微博,我只是把这点闲暇时间移到了阅读写作上。”已编著了10本书籍的肾内科陈罡副主任真诚地说,“建议大家也培养一些‘骨灰级’爱好,让自己的生活充实不疲惫。”


实践助成长

本次课程面向清华大学所有本科一年级同学选课,除临床医学专业同学外,还吸引了工程类专业的同学。协和医院也专门在课程中安排了自动化牙髓根尖周治疗仪和颞骨显微外科器械的研发参观交流环节。工程专业的同学表示,我觉得自己未来可以在医疗器械和设备的研发、电子电路自动化、生物强化学习、数据库训练方面发挥专业特长,希望能有所建树。

from clipboard

▲ 参观模拟教学手术间


实践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不仅用心观察、认真聆听,也努力付诸实践、服务社会。他们参加了浦爱德门诊志愿服务,为患者提供暖心帮助;深入儿科病房开展艺术陪伴活动,通过绘画和手工等艺术形式陪伴患儿,传递关爱。

“人文铸魂、临床砺能、科研拓界,这‘三驾马车’的协同,诠释了协和高质量发展的密码,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医学的终极目标,永远是让技术有温度、让生命有尊严。”同学们在学习报告中这样写道。

通过实践学习,同学们心中激荡起更深厚的家国情怀,更坚定的信仰力量,以更昂扬的姿态迈向人生新征程。

文图 / 傅谭娉

编辑 / 傅谭娉 陈恔 史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