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生命禁区的接力 | 北京协和医院多科协作拔除颅㡳8厘米致命金属异物
时间:2025.08.12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7月29日22点,一辆救护车冲破夜色,从千里之外的长春疾驰至北京协和医院急诊楼前。担架上,42岁的贾先生面色苍白,一枚长约8厘米的尖锐金属杆从他右侧鼻腔横向扎入,已在颅底停留超30小时。这枚贯穿鼻腔、鼻窦、咽后壁,直抵颅底寰枢椎之间的“致命凶器”,与控制心跳呼吸的延髓紧密相邻。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营救,就此拉开序幕。

from clipboard


“根本来不及反应,感觉鼻子被狠狠扎中,血顺着嘴巴、鼻子往外喷,满地都是。”贾先生事后回忆道。7月28日下午被送至当地医院时,贾先生已出现右侧颈部以下痛觉减弱、左侧肌力下降、排尿困难等症状,左半侧头部的“放电样疼痛”更是让他难以忍受。

当地医生通过影像检查发现,长达4厘米的尖端扎进了颅底与颈部交界的颈部椎管,这里是人体的“生命禁区”,稍有损伤便可能导致瘫痪、呼吸心跳骤停,甚至死亡。“手术风险太高,建议立刻转院。”医生的话让家属心急如焚。

贾先生的母亲当机立断,“孙子孙女还小,不能没有爸爸!必须去最好的医院!”历经十多个小时的救护车颠簸,贾先生在颈部、手部被严格固定的状态下,强忍着剧痛抵达了北京协和医院。而此时,金属已在他的颅内滞留超过30个小时。

急诊科第一时间开辟绿色通道,将他转入急诊抢救室。

深夜的北京协和医院,一场紧急会诊迅速展开。急诊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麻醉科手术室、骨科、血管外科、重症医学科、放射科等多学科专家连夜集结,给出治疗方案并迅速完善相关检查。

30日凌晨2点,医生向家属交代病情,“这个东西搁里边儿有很大风险,一定要尽快做手术取出来。既然你们相信协和,那咱们就一起努力!”医生朴实的话语让贾先生的母亲吃下“定心丸”。

“早上七点半,我正在早交班,就接到了院总值班的电话,医务处点名全院高级别多学科会诊急诊的一位患者。”麻醉科主任申乐回忆。手术室总护士长王惠珍主任护师快速组织人员,协调手术间,积极调配多科设备器械。

“针对这样一位贯通伤的患者,我们最担心两个问题:一是异物取出时的大出血,二是异物取出后,可能会造成脊髓组织出血或慢性渗血。”耳鼻喉科主任吕威的担忧,也是所有医生的顾虑。

“可以通过术前造影明确异物和颅底重要血管之间的关系。如果异物离大血管特别近,可以在术前放置球囊到临近血管,术中一旦出血,马上可以止血治疗。”血管外科孙晓宁主治医师在请示血管外科主任郑月宏、刘志丽副主任医师后拿出预案。

“我们在手术台下候命,如果拔出金属异物后出现脊髓损伤,我们上台。”神经外科副主任高俊表示。

7月30日下午1点,贾先生被推入手术室。麻醉环节率先迎来考验,“必须全程固定颈椎,避免任何微小移动。”申乐主任带领陈雯、何凯主治医师,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完成插管,多年的默契合作让这一步骤精准高效。

from clipboard


随后,血管外科宋希涛、孙晓宁主治医师先行造影,确认异物与血管的安全距离。吕威主任、朱真真主治医师、王澍住院医师在鼻内镜下清理血凝块,小心翼翼暴露咽后壁的金属头端。“稳住,顺着异物插入的方向拔。”吕威主任手持鼻咬钳,精准夹住异物,在多学科团队的保驾护航下,缓缓将金属朝右外侧拔出。全程仅用数分钟,8厘米长的金属被完整取出,咽后壁未见明显出血。术后复查造影和肌电检查,确认无二次损伤。

from clipboard

▲手术中取出的颅底异物


“只记得进手术室后,一位大夫过来摸摸我的头,又摸摸我的脚,问我能不能活动脚趾头,然后我就睡着了。再醒来时,医生说手术已经结束了,非常顺利。”贾先生的言语里藏着劫后余生的庆幸。

from clipboard

▲耳鼻喉科医护人员查房


经过抗感染治疗和康复训练,贾先生的意识逐渐清晰,四肢活动逐步恢复,现已转入医联体医院继续康复。

“协和没有灵丹妙药,医生也不是三头六臂。医院聚集起‘全村最硬的鳞片’,为千里寻医的患者实施强有力的生命营救。凭借的,是协和医院多学科协作的综合优势和永不言弃的医者仁心,这正是对医学奇迹最温暖的注脚。”吕威主任如是说。

文字/干玎竹

图片/孙良 麻醉科提供

编辑/干玎竹 陈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