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8月1日至7日是第34届世界母乳喂养周,主题为“支持母乳喂养,呵护健康未来”。众所周知,母乳喂养对母婴、家庭和社会好处多多,但很多妈妈在母乳喂养这条路上遇到重重困难,泌乳量过多或不足都是问题。今天,北京协和医院NICU母乳喂养科普团队将帮助您分析原因,找出对策。
母乳是怎么产生的呢?
知其然才好“对症下药”
很多人认为产后妈妈要多喝“下奶汤”才能有奶,其实不然,母乳的产生是由大脑控制的。调节乳汁分泌的物质主要包括三种:泌乳素、催产素和泌乳抑制因子,前两种帮助产生及促进乳汁分泌,这是正反馈,后一种会抑制乳汁分泌,这是负反馈。妈妈们产后第一周内,在婴儿的吸吮作用下,大脑会分泌大量泌乳素和催产素,刺激乳房分泌和排出母乳。
如下图所示,每次宝宝吸吮后,大脑收到信号会分泌泌乳素和催产素,促进乳汁分泌及排出。所以我们主张按需哺乳,频繁有效的吸吮能够不断刺激大脑分泌泌乳素及催产素,才能够保证泌乳。同时,乳房内的乳汁含有一种泌乳抑制因子(FIL),乳房内乳汁越多,FIL也越多,就会抑制母乳产生。在这些激素的共同作用下,使母乳能够达到母婴之间的供需平衡。大约经历一周左右母亲和婴儿的“充分磨合”,激素水平趋于稳定,母乳量就由宝宝和妈妈共同决定了。
乳汁太多也烦恼?这样做帮你减减负
1、按需哺乳:不追求当“大奶牛”妈妈,根据宝宝的需求,按需哺乳,不额外吸奶或手挤奶,做到供需平衡,这样最容易持续保证母乳喂养。
2、适当胀奶:如果妈妈刚喂完奶就感到明显的胀奶,感到难受,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减少奶量。简单总结就是——憋。妈妈们可以在感到胀奶时手挤奶或吸奶器排出一些乳汁,不要排出太多,不胀即可,这样大脑就会认为宝宝不需要这么多乳汁(负反馈),从而减少乳汁分泌,达到减奶的目的。
3、保持腺管通畅:胀奶时要及时让宝宝吸吮,如果宝宝已经吃饱却还有胀奶感,则排出适量乳汁不胀即可。这样可以保持乳腺管通畅,防止发生堵奶、乳腺炎。如果堵奶又不能自救成功,可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切勿暴力通乳。
4、冷敷:胀奶时可以冷敷乳房,使用毛巾或者冷敷垫置于乳房上,避开乳头乳晕,减轻胀奶所带来的肿胀感。
5、避免受压:穿宽松的哺乳内衣和衣物,注意平时睡觉姿势,避免摩擦或压迫乳房。
6、均衡饮食:不要喝太多的“下奶汤”,该类食物脂肪过多,容易造成堵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即可。
奶水不够宝宝吃?6招帮你“追奶”成功
1、坚持信心: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建立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能够为宝宝提供更全面均衡的营养。妈妈要有信心,通过科学的追奶方式,可以成功母乳喂养。
2、增加喂奶次数:宝宝的有效吸吮是促进泌乳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因此在追奶时应保证每天喂奶10~12次,每次15~20分钟。夜间是泌乳素分泌的高峰期,因此夜间也要喂奶至少一次。如果已经开始加配方粉,最好让宝宝先吃母乳再吃配方粉,以免宝宝吃饱不再吃母乳。如果宝宝吃完奶后,妈妈仍感到有乳汁未排空,可以使用电动吸奶器帮助乳汁排空,每次充分排空乳汁会增加“正反馈”,促进泌乳素分泌。
3、延长哺乳时间:每次都让宝宝吃尽一侧的乳房后再去吃另一侧。由于“前奶”富含水分、蛋白质、乳糖,“后奶”还有较多的脂肪。尽可能吃到“后奶”,不仅能够帮助宝宝获取到生长所需的热量,还能够做到母乳多排出、多产出。
4、肌肤接触:促进乳汁分泌的激素叫催产素,它是一种神秘的“幸福激素”,当妈妈将宝宝抱于胸前肌肤接触时,会感到心情愉悦,非常幸福,这时妈妈体内就会分泌大量的催产素,从而使乳汁分泌增多。很多妈妈讲到,抱着宝宝时,就会不由自主的有乳汁排出。
5、家人支持:许多时候家人听到宝宝一哭,就会认为是饿了,会让妈妈抓紧喂奶,这时会让妈妈产生焦虑情绪,影响乳汁排出,同时妈妈可能认为宝宝吃不饱,自己奶量不足,从而丧失信心,影响泌乳。其实宝宝哭闹有很多原因,不一定是饿了,家人要识别宝宝哭闹的原因,支持与理解妈妈。
6、吃好睡好:家人应多为妈妈分担一些,多让妈妈休息,保证睡眠。另外,哺乳期的饮食习惯应与产前相同。只要保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饮水充足即可。
关键提醒:别陷入这些误区
1、别用 “乳房大小” 判断奶量:乳房大小和奶量多少没关系,主要和腺体多少有关,只要腺体充足,小乳房也能产足够的奶。
2、别纠结“奶多奶少”,要看宝宝状态:宝宝的尿清亮不发黄,每天尿6次以上,体重稳步增长(通常来说,6个月内的婴儿,平均每月体重增长600g;大于6个月的婴儿,平均每月体重增长500g),说明奶量足够。如果总呛奶、体重长得太快,可能是奶太多了。
3、遇到问题别硬扛:如果奶太少导致宝宝体重不增,或奶太多引发反复乳腺炎,一定要及时找医生或专业泌乳顾问帮忙。
文字/ 李海洋
审核/ 王琳 冯淑菊
图片/ 网络
编辑/ 洪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