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小赵“重生记” | 重症胰腺炎年轻小伙在北京协和医院获救
时间:2025.06.03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难以愈合的15厘米伤口、遍布全身的8根引流管、无法正常进食的60个日夜……2次开腹手术和接踵而至的一系列并发症,让突发重症胰腺炎的小赵几近绝望,更让他对手术充满恐惧。几经辗转至北京协和医院后,近日,在消化内科、基本外科等多学科专家的合力救治下,小赵获得新生,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去年9月,小赵突发上腹部绞痛,在当地被诊断为急性重症胰腺炎。此后,腹腔大出血、胰瘘、感染、血栓等一系列并发症接踵而至。经历2次开腹手术后,胰周并发症仍未得到有效改善,重度营养不良让他体重骤减,也让他对手术望而却步。

2024年11月,小赵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入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后胰管断裂、胰瘘、腹腔感染、重度营养不良。消化内科主任杨爱明带领团队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MDT),来自基本外科、放射科、整形美容外科、临床营养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迅速投入积极救治。

为了改善小赵的身体状况,杨爱明主任团队首先采取了控制腹腔感染、加强肠内营养等内科治疗手段,较大程度上缓解了胰腺炎症。但要想彻底逆转病情,必须解决源头问题——胰管断裂造成的胰瘘。否则,用来消化脂肪和蛋白质的胰液会源源不断地进入腹腔,这不仅会阻碍伤口恢复、影响感染控制,甚至会腐蚀血管,再次诱发大出血。

如何有效治疗胰瘘,同时让小赵克服对手术的心理障碍?经过综合研判,消化内科施文副主任医师决定采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放置胰管支架,在断裂的胰管间搭起一座桥梁,让胰液通过支架回到正轨。在消化内镜领域,ERCP技术因操作空间小、操作环境复杂、并发症风险大,被誉为内镜技术“王冠上的明珠”,在胰管内操作更是难上加难,在直径仅有1-2毫米的胰管内放入一个支架,相当于在“一片小雪花上作画”,但其对患者的创伤更小,且花费更低。

手术难度叠加患者对手术的畏惧并没有让医生退缩,“我们很有信心!”施文表示,杨爱明主任带领的内镜团队医术精湛、经验丰富,是高难度手术的“压舱石”。与此同时,消化内科医护团队的待患如亲也收获了小赵的信任。在充分了解ERCP手术的流程和疗效后,小赵同意手术。

ERCP手术由消化内科主任助理冯云路副主任医师主刀,麻醉科杨树峰主治医师实施麻醉监护,手术室团队提供术中支持。冯云路将细若游丝的胰管断端桥接一次成功,手术耗时仅30分钟,极大降低了麻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风险。

在康复过程中,消化内科赖雅敏主治医师实时监测病情,基本外科副主任徐强与整形美容外科常国婧主治医师为小赵进行了床旁清创。长长的伤口不再反复出血、水肿,小赵的心理创伤也在逐渐弥合。

from clipboard

▲冯云路副主任医师查看赵先生内镜报告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每年完成上千例此类ERCP手术。杨爱明主任表示,超声内镜与ERCP技术的融合极大推动了胰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提升,多学科协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冯云路表示,虽然手术类型、病人情况各不相同,但对每一位协和人来说,始终不变的是那颗为救死扶伤而义无反顾的决心,是那腔为垂危生命奋力一搏的热血。

出院回家后的小赵常常更新朋友圈,照片中的他又恢复了往日的阳光,两个可爱的孩子围绕左右,一家四口的脸上重新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from clipboard

▲赵先生及妻子献来哈达和锦旗

文字/董静格 施文

图片/赵先生家属 董静格

编辑/董静格

审核/杨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