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餐和荧屏时代,儿童肥胖正悄悄威胁着下一代的健康。它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还可能引发各种慢性疾病,甚至危害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面对这一隐形的健康危机,孩子和家长该如何应对?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北京协和医院健康医学部医护人员,就带您从科学的角度,一起了解儿童肥胖的成因与解决方法,为孩子们的健康未来保驾护航。
肥胖对儿童的危害
7~18岁是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此阶段肥胖会给孩子造成哪些危害呢?
一、身体在“报警”
心脏负担加重:高血压、高血脂早早找上门
内分泌紊乱:糖尿病风险增加,性发育异常
呼吸变困难:夜间打鼾、呼吸暂停频发
骨骼受压变形:可能出现X/O型腿、扁平足
消化系统受累:脂肪肝、胆结石这些“成人病”提前报到
二、心灵在“受伤”
肥胖可能导致孩子自卑、焦虑,甚至抑郁
遭遇同伴排斥,影响正常社交
如何判断儿童是否肥胖?
家长也应了解儿童肥胖判断需要综合多项指标:
1、BMI判断法:
对于2~18岁儿童及青少年,可使用体质指数(BMI)来诊断。BMI=体重(kg)/身高²(m²)。6~18岁儿童可参考《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2018),根据儿童性别和年龄对应的BMI参考界值点,来判断是否超重或肥胖。BMI位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第85~94百分位数为超重,BMI≥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第95百分位数为肥胖。
2、向心性肥胖和周围型肥胖:
根据脂肪组织分布部位差异,可将肥胖分为向心性肥胖和周围型肥胖。
向心性肥胖的孩子内脏脂肪增加,腰臀比增加,发生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腰围和腰围身高比(WHtR)是判定向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中国儿童数据显示,当6~15岁男童WHtR>0.48,10~15岁女性 WHtR>0.46时,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周围型肥胖主要表现为脂肪堆积于臀部和大腿等皮下部位,与向心性肥胖相比,其代谢风险较低,但仍可能对骨骼发育、运动能力及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需长期管理,防止进展为混合型肥胖或代谢异常。
3、体脂成分测量:
体脂肪含量即人体内脂肪组织占体重的百分比,是比较直观地判断肥胖的指标,但缺乏统一标准。
儿童肥胖的原因有哪些?
孩子长胖的“四大真凶”,你家孩子“中招”了吗?
1、吃不对:
最爱炸鸡奶茶,蔬菜水果靠边站
吃饭速度快,5分钟解决饭菜
2、懒得动:
能坐着绝不站着,手机平板不离手
3、随爸妈:
爸爸妈妈身材偏胖,孩子更容易发福
4、睡不好:
熬夜影响“饱饿信号”,总想吃零食
缺觉让身体变成“节能模式”
这些坏习惯会悄悄把孩子推向肥胖边缘!我们来看看肥胖预防与干预策略有哪些呢?
肥胖预防与干预策略
1、吃对方法:
优化膳食结构:减少高脂、高钠、高糖或深加工食品;提高膳食纤维(蔬菜、水果、全谷物)及优质蛋白(鱼类、豆类、低脂乳制品)的比例。
进食行为矫正:定时定量进餐,每餐时间建议控制在20~30分钟;避免进食时看电子产品。
2、动出健康:
保证运动时间:2017年发表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建议,身体健康的6~17岁儿童每天至少累计达到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对于超重肥胖儿童,建议在达到一般儿童推荐量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并形成长期运动的习惯。
增加运动多样性:如仰卧起坐、俯卧撑、瑜伽等。
减少久坐行为:限制屏幕时间每日≤1小时。
3、睡个好觉:
保证8~10小时黄金睡眠,别让熬夜偷走代谢率。
4、暖心陪伴
家长要做健康榜样,带着孩子一起动;多夸夸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儿童肥胖的减肥误区有哪些?
1饿肚子减肥
伤身又伤心,关键要培养好习惯
2疯狂加练
过量运动易受伤,循序渐进才科学
3一刀切禁零食
越禁越馋,用坚果酸奶替代更聪明
4忽视小情绪
孩子可能是"情绪性进食",需要心理关怀
参考文献
[1]顾天成,龚雯,黄筱. 儿童肥胖危害多 专家为“小胖墩”减重支招[N]. 新华每日电讯, 2025-03-26 (007)
[2]卓琳, 曾琳, 赵一鸣 . 疗效比较研究中新用药者设计[J]. 中华儿科杂志, 2022, 60(6): 515.
[3]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制作工作组,张云婷,马生霞,等. 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7, 12(6):401 409.
[4]郭雯.国内外儿童肥胖的筛查标准[C]//达能营养中心2019年论文汇编:儿童肥胖.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2019:16-20.
[5]冉域辰,曹丽,张亚果,等.成都市6~18岁儿童肥胖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7):3810-3812.
文字/健康医学部 杜颖 刘怡男 张谊 王乐
审核/简珊 张志媛
图片/网络
编辑/陆灵煜 洪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