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青春期总“炸毛”怎么办?
时间:2025.05.28
字体:
所属分类:心理健康
来源:本站原创

你是否发现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像变了个人?前一秒还阳光开朗,下一秒就突然沉默寡言?原先和你无话不说的“小棉袄”突然“透风撒气”了?这些看似“叛逆”的行为背后,可能藏着未被看见的情绪危机。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7名青少年中,就有1人正在经历抑郁或焦虑。在这个身心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青少年的情绪问题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与科学的理解。


情绪从何而来?

心理发展阶段

青少年时期(12-18岁)主要的心理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指的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逐渐形成对“我是谁”、“我将来如何发展”、“我如何适应环境”等问题的答案。

如果青少年不能顺利完成这一任务,比如缺少向内向外的探索或者缺乏投入,就可能会陷入多种价值观的矛盾之中,频繁更改或放弃学习和爱好,难以形成稳定的人格和自我认同,从而影响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未来职业选择。

大脑发育

青少年时期,大脑正经历着“施工”的关键阶段。掌管情绪的边缘系统发育迅速,而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皮层却尚未成熟。这种发育的不同步,让青少年更容易陷入冲动与情绪化。就像一辆马力强劲却刹车失灵的汽车,情绪容易失控。

激素影响

青少年在生长发育的同时,体内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也在推波助澜,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波动,直接影响着情绪的稳定性。


发现问题

情绪问题在青少年身上的表现多种多样。

情绪问题会让孩子会变得敏感易怒,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有的孩子则会性情大变,从开朗爱笑变得沉默寡言;有的会陷入长期低落消沉,对曾经喜欢的事物提不起兴趣;还有些孩子出现睡眠障碍,晚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白天却无精打采。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孩子可能会通过自伤、暴饮暴食、沉迷网络、疯狂购物等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如果发现孩子出现这些情况,不能简单归结为 “青春期叛逆”。

如青少年连续两周以上,每天大多数时间(一天内超过5个小时)的情绪低落,兴趣下降,乏力,食欲不振或食欲亢进,失眠或睡眠过多,甚至出现自伤或自杀念头,都可能是抑郁的预警信号,需要及时干预。


对情绪问题认知的误区

1认为孩子在“装”

家长看到孩子有时也表现出快乐的模样,认为孩子是装的。青少年可能会试图掩饰症状,表现出嘻嘻哈哈、无忧无虑、不在乎挫折的形象来防御性地掩饰他们的情绪问题,这不等于他们的内心世界不被负面情绪所困扰。

2冷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

认为孩子的情绪问题是无病呻吟。冷处理可能会让孩子有被抛弃的感觉,伤害亲子之间的信任感,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寻求家长的帮助和支持。

3过度反应

看到孩子出现情绪问题就连珠炮似地不停询问,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能有负面情绪或者使孩子不得不先处理家长的焦虑情绪,而长时间压抑情绪,有可能会加重青少年的情绪问题。


应对方式

拧开“门把手”:

做开放式回答,试着不带任何自己的想法/判断/情绪,邀请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判断/情绪。比如:真的吗,给我讲讲?我很想知道你的看法,耐心地引导孩子和自己进行沟通。

非语言沟通:

跟孩子一起做一些能创造积极情绪的小事。比如:散步、做手工、一起做顿饭、遛狗、去一个日常不会去的公园等。

只倾听不评判:

试图了解孩子的情绪或信息的含义,并把自己的理解反馈给孩子进行求证,而非只听不说或者发表评论/意见/建议/推论/分析或质疑。

行为策略:

运动、晒太阳、同伴支持、家人支持、做喜欢做的事情,都有可能帮助青少年减轻情绪问题。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辩证行为治疗、正念练习、情绪识别和管理等治疗方式,也有绘画治疗、音乐治疗等方式,都可能帮助青少年情绪改善。

文字/心理医学科 陈可人 段艳平

编辑/陆灵煜 洪成伟

科普作者
相关科普文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