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端午佳节至,粽子如何“吃出健康”?
时间:2023.06.25
字体:
所属分类:营养膳食
来源:本站原创


今天是端午佳节,一个沉淀着丰厚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最初是祭龙和夏季驱邪祛瘟的节日,主要民俗有祛除灾害、祈求平安健康等,可谓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端午安康,寓意着每个人都是自我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养成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

粽子是端午节独有的美食,你知道吃粽子也有学问吗?今天,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和中医科医生就为您送上一份健康提示,快转发给您的家人亲朋吧——

『粽子有营养吗?』

粽子以糯米等碳水化合物为主,可以作为主食提供能量。目前各种口味,如甜的、咸的;各种类型,如大枣、肉粽等,选择多样,所以,额外的油脂、糖、盐、酱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添加,可以关注正规的成分配料表和食物营养标签。

『如何选购放心安全的粽子?』

要选择正规厂家,正规来源,保质期以内的粽子。如包装出现明显的异常,如鼓包,颜色变化,尽量不要食用。一定要看成分配料表,如存在明显过敏的食材,尽量不要食用。

『不同人群吃粽子要注意哪些事项?』

糖尿病患者食用粽子时应当作主食,注意别多吃,大包装粽子可以和别人分享,吃一半,千万别超量,以免引起血糖异常。在进食顺序上,可以先吃一点肉和菜,然后再吃粽子,升糖慢。

慢性肾病患者尽量选择油和盐偏少的粽子,也不能多吃。

老人和小朋友,还有慢性胃病的朋友要注意:粽子不能多吃;不能凉吃;别搭着冷饮、酒吃,以免消化不良;不能快吃,要做到细嚼慢咽。

【特别提醒】老人和小朋友食用粽子时一定要小心枣核,在每年端午节医院的急诊科都会碰到吃粽子不小心把枣核吞到肚子里的情况,幸运的朋友可以通过消化道排出,运气不太好的朋友轻则需要受罪做胃镜取出,重则还会导致刺破食管、胃,甚至大动脉,造成感染、出血,乃至死亡。一个枣核引发的血案,年年都有,一定要注意。天气炎热,粽子煮熟后要尽早食用,避免放置时间过长导致变质。

端午节正值仲夏,天气炎热潮湿,人体的脾胃功能易失调。佳节团聚时,面对众多口味的香粽,如何选择无障碍并合理搭配膳食呢?

中医遵循“辨体施养”的养生原则,根据体质的不同分类,因人制宜,尽享“养生”端午。

粽子主料的糯米性味甘温,有健脾暖胃、补中益气的功效;脾胃虚寒、体虚自汗、易受凉腹泻的人群较为适合。

常见的红枣、豆沙、肉蛋粽子如何匹配体质呢?

红枣糯米粽:香甜可口,“枣糯”组合使健脾温中功效相得益彰。但大枣甜腻,药性偏温,易上火者可在佐餐中搭配银耳莴笋丝、凉拌秋葵、番茄生菜沙拉等;以上蔬菜食材性凉清热,爽口助消化。

红豆沙糯米粽:甜软滑润,入口即化,广受大家喜爱。豆沙源于食物红小豆,也称赤豆,健脾利水功效。体胖多汗、皮肤易发水疱、丘疹瘙痒者,适合选择豆沙粽。

红小豆与入药的“赤小豆”有所差别。赤小豆又名米豆,有利水消肿,清热退黄,解毒排脓功效。两豆均能祛湿,赤小豆作用强于红小豆。因此,湿气较重者适合饮用赤小豆煮汤或莲子薏米汤。另借端午时机温馨提示,古诗词“千里寄相思”的红豆为藤本植物相思子,这个“红豆”不能食用。

肉蛋粽:香味四溢,令人垂涎。过节期间嚼上几口肉粽不仅过足口瘾,也能补充营养。但肉粽偏油,与粘糯米同食,脾胃虚弱者不易消化,建议趁热吃,睡前勿再吃,避免与冰镇西瓜一起吃。

肉粽吃多后,容易出现腹胀、打嗝、大便酸臭、舌苔厚等“积食”症状,可后续进食萝卜、山楂、大麦茶等,辅助消除肉食和面食积滞。

胆石症、胆囊炎、胰腺炎的患者尽量少吃或不吃肉粽。餐后腹胀者,用手掌在脐周顺时针轻轻按摩,帮助肠道蠕动、缓解腹胀。



编辑/洪成伟 肖雄

科普作者
相关科普文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