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学前沿
北京协和医院实施我国首次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新药治疗
时间:2019.11.18 点击数: 字体: 作者:戴毅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首次为2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成人患者顺利实施全球首个SMA基因治疗药物诺西那生的鞘内注射治疗。这是国内首次对成人患者开展的鞘内注射治疗,也是首次将超声可视化技术用于鞘内注射治疗,标志着北京协和医院在SMA的全面诊治上达到了国际水平。

SMA是一种罕见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因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的致病性变异,导致患者出现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逐渐丧失运动能力,是一种幼龄起病的“渐冻症”,发病率约为1/10000。2018年5月,SMA被列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诺西那生注射液是全球首个获批的SMA基因治疗药物,其问世为SMA患者的治疗带来新曙光。这一基于反义寡核苷酸技术的药物,通过调整与SMN1基因高度同源的SMN2基因的剪切过程,增强其同源基因的代偿功能,从而发挥治疗作用。2019年2月,诺西那生注射液通过我国罕见病药物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在中国快速获批上市。2019年10月,该药物正式用于中国患者治疗。

北京协和医院作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国家级牵头单位,也是首批中国SMA诊治中心联盟成员,一直高度关注SMA的规范诊疗。SMA新药诺西那生注射液上市后,医院相关部门经多方努力,积极促成该药物在医院获准使用。

首批在北京协和医院尝试新药治疗的是两名成人患者。一名34岁女性SMA-3型患者和一名28岁男性SMA-2型患者分别于10月25日和29日入住神经科病房,进行用药前评估。他们分别在1岁半和3个月时起病,坐轮椅时间超过20年,目前仅上肢可轻微活动,且存在严重的复杂性脊柱侧弯。因此,与婴幼儿相比,成人药物鞘内注射的困难更大、不确定性风险更高。

协和SMA多学科团队决定迎难而上,为患者进行了全脊柱X线、腰椎磁共振、脊柱CT三维重建等全面检查,摸清患者脊柱侧弯的具体情况,评估可能的穿刺入路。医院还组织了罕见病多学科诊疗(MDT)讨论,为患者的诊治保驾护航。10月31日,神经科、放射科、麻醉科、物理医学康复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基本外科、骨科、心内科、超声医学科、药剂科等相关科室和院外专家汇聚一堂,对两名患者的病情和用药进行了集中讨论,确定了后期治疗随诊方案。前2月为强化治疗期,每2周给药一次,给药4次后进行疗效评价;之后进入维持期,每4月给药一次,需要长期治疗。

经充分准备,10月31日下午,治疗团队在门诊手术室为两名患者成功实施了超声引导下腰椎穿刺及鞘内药物注射。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完全无法保持稳定的体位,全程在医护人员的扶助下接受治疗。麻醉科崔旭蕾医师通过超声反复细致耐心地摸索,在严重变形的脊柱间隙中寻找最佳穿刺入路,最终从非常规位置和特殊角度穿刺成功,完成了难度极大的给药操作。术后患者病情平稳,各项血、尿检查结果未见特殊改变。神经科团队将继续做好后期随诊和治疗。

国内首次SMA成人患者鞘内注射治疗的顺利完成,为高难度的SMA成人鞘内治疗贡献了宝贵的“协和经验”,开启了SMA成年患者的希望之门。北京协和医院将与全国同道一起,努力提高SMA的规范化诊治水平,造福更多患者。

协和多学科团队为患者进行会诊 图/神经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