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大新闻
重磅发布 | 百年协和登上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第一百场
时间:2020.05.06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5月5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援鄂抗疫等情况。1月26日至4月15日,北京协和医院186位医务人员把协和的精神、协和的风格、协和的思想带到了武汉,整建制接管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ICU病房,在重症治疗中发挥了十分突出的作用。协和医疗队抵达最早、坚守到最后、投入的人数最多、累计收治危重症患者最多、动员遗体解剖最多、国际交流频次最高、抗疫一线发展党员最多,圆满完成了国家交给协和人的任务。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医疗队领队张抒扬,副院长、医疗队领队韩丁,内科学系副主任严晓伟,妇儿党总支书记孙红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媒体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

       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是最后一支撤离武汉的国家医疗队,请问在武汉治疗的这段时间经历了怎样的考验?又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和收获?



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心内科专家、领队  张抒扬: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接到命令后在18个小时之内就迅速集结队伍,全院3300多人报名,请缨上战场,一共分4批次,186名医疗队队员。医疗队专业配备齐全,其中感染、呼吸和重症的队员占了三分之一。按照病人病情需要,我们还派出了肾内科、心内科、神经科等科室的队员,不断地把专业配齐全。

       集结这样一支技术过硬、思想素质良好的团队,装备是很重要的,物资装备就是我们打胜仗的基本保障。到了武汉之后,打开医院给我们每个人准备的两大箱子,每个队员都热泪盈眶。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就好比是一个“移动小超市”,生活物品包括女生用的头发绳、卫生巾等,防护用品如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应有尽有。在武汉期间,我们又源源不断地收到100多次、共5000多箱物资,为我们的生活和防护提供保障。对协和大后方还有社会各方人士的支持,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样一个团队到前方打胜仗,我们依靠的是什么?协和后方学术上强有力的支持。我们主管的是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重症ICU病房,这个重症ICU病房收治的都是重中之重的危重症患者,这是生命相托的最后一站。队员们感恩于老百姓还有行业人士对协和医院的高度认可和信任,把最后一站的病人送到我们面前。协和医院大后方按照我们的需求,随即组织多名专家和我们对接,先后进行了24场远程会诊。这个经验在提高救治率、降低病亡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这个团队到了武汉不是没有困难,虽然装备很好,专科又很齐全,其实回想起来困难也很大。当时疫情最为复杂,每天两千到三千的新发病人。队员们过去从来没有一起工作过,甚至很多人都叫不出名字来。这样一支多学科的团队要形成合力,要把这场仗打胜,如何带这支队伍?不是靠个人,是靠集体力量和智慧。

       到武汉之后,我们建立了核心组,同时建立了核心组例会制度。核心组共由21名队员组成,包括多学科专家、临时党支部书记、护士长等。无论白天大家多么辛苦,每天晚上8点准时开会。我们开会的内容是什么?还是围绕着两个方面——赵玉沛院长给我们两条嘱托,一个是尽全力去救治患者,一个是确保队员安全,把队员一个不少地带回来。

       精心救治患者怎么做?我们团队晚上的例会采用民主集中制,发挥团队的力量。早上专家查房布置的当天的治疗方案,这一天下来情况如何,还有哪些能做的,哪些办法还能用上,我们立刻就和一线的大夫、护士对接起来。这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围绕病人需要,问题导向的例会。这个例会还建立了一种工作模式,依靠骨干力量建立了工作流程和操作流程,以及明确的工作清单,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这样一个工作清单保证了什么?大家知道,队员穿着防护服在一线工作,时间不能太长。怎么能够保证多班次流转的医护人员的思想、行动上在一个频道上,工作清单非常重要。每一种实施手段的标准操作流程,使得我们的管理和治疗走向专业化、科学化、有序的状态。在这样的大考面前,我们的核心组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了困难。当时最困难的时候,我们面临着病人病亡率很高的问题,核心组在讨论病情的时候,大家不免时常痛苦,但是我们坚持不放弃,坚持讨论还有什么办法能用上。这个核心组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不得不提我们的党建工作。我们首批队伍1月26日到武汉,第二天早上有3名医护人员递交了火线入党的申请书,他们的这种精神让我们深深感动。这是我带队去前线的时候没有做的思想准备,就是如何把党建工作在前线做好。医疗队中先后有52名队员递交了申请书,这就使我必须在北京协和医院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把党建工作做扎实。值得高兴的是,通过党建工作让我们这个团队保持了高昂的士气,拥有了不竭的动力。临时党支部组织了32次活动,将党建和业务进行结合;我们在晚上举办了37次“疫线课堂”,病人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做到技术精准、到位、标准、科学,让病人最大受益;我们还利用休息时间组织了3次党课,每一次党支部活动我们都是流着泪的,每一场他们发自肺腑的声音,让我、让所有在座人员都非常感动,我们看到的是年轻人真正坚定了信仰,决心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先锋队。同时也让我们坚定跟党走,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跟党走。

       特别感谢同济医院的同行们和我们的积极配合。当地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十分不容易,他们面对几百支医疗队,我们有求他就必应。能够打赢这场仗,是集体智慧,是我们整个行业在职业精神指引下的奋不顾身,尽到了白衣战士应有的职责。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记者:

       首先向协和致敬,欢迎你们平安归来。我们了解,在武汉的时候,协和医疗队负责的ICU病房里收治的大部分都是重症甚至危重症患者,所以我想问,跟北京的ICU相比,武汉的ICU患者在救治难度上是不是更大一些?我们医疗团队在前方都采取了哪些救治的方法?效果怎么样?病亡率有没有下降?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领队  韩丁:

       按照分工,协和医院医疗队负责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重症加强病房,收治的都是从别的医院和病区转过来的重症病人,用老百姓话讲都是生命垂危的病人。与北京大后方ICU相比,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冠肺炎病人的危重症患者到终末期以后都有难以纠正的呼吸衰竭,很多病人合并有多脏器、多系统的功能衰竭;二是工作强度高,最多一晚上收治18个病人,单位时间内同时转入ICU的重症病人要比平时多得多,高峰的时候整个病区的呼吸机都不够用,氧气压力也不够用;三是我们的队员穿上防护服以后,常规的操作、治疗,抢救的难度增加,动作不便。但是大家没有退缩,想尽一切办法,使出浑身解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该上的手段都用上,该用的方法也都用上。

       具体都用了哪些办法呢?第一,在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下,我们迅速建立了规章制度,包括病人的转入转出,甚至病人去世以后的告别流程,给家人安抚、打电话的内容等方方面面都包含其中。据统计,两个多月以来,我们制定的规章制度,包括工作流程、诊疗常规、病历书写、三级查房等40多项,这些形成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体系,并且进行闭环管理,这给我们前方队员提供了有序规范的工作遵循。

       第二,在初期,我们对新冠病毒认识不太清楚和没有特效药物的时候,拼的就是基本功,拼的就是“三基三严”。医疗队员把所有治疗手段关口前移,强化整体医疗、整体护理,还有医护配合以及相互补台,大家全力支持病人多器官、多系统的功能支持和对症治疗,为病人免疫力的恢复和病情的逆转争取时间和机会。

       第三,一定要到病人床边去。因为只有到床边,才能第一时间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我们要求各级医生包括查房教授每天要进病房,每天早上进行早交班和大查房,晚上雷打不动核心组交班,把病例一个一个拿出来进行讨论,前后方联动、多学科协作,形成“一人一策”。为确保病人治疗的连续性,我们执行“包床到人、包床到组”,不管你是否值班。这样确保病人的治疗方案体现的是整个团队的水平,而不是值班医生的个人水平。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很多病人转危为安,成功拔出气管插管,脱离呼吸机治疗,转入普通病房。


凤凰卫视记者:

       根据媒体的报道,援鄂医疗队中驰援湖北的护士占了大约3/4,无论是方舱隔离病区还是ICU都有护士的身影。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过程中,护理工作起到了哪些作用呢?


北京协和医院妇儿党总支书记、队长  孙红:

       危重症患者有几个特点: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病情变化非常快,患者各个脏器可能都要靠仪器或者药物来维持。

       对于这些危重患者,我们实行“责任制一对一护理”。一位患者一套护理方案,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详细记录患者生命体征,随时评估治疗效果,同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并发症。武汉的病房没有供暖的设施,护士尽可能想办法为患者保暖,有的护士会把自己的电热毯和暖宝宝以及一些保暖内衣带到病房给患者使用;有些病人体表体温很低,为保证体温测量的准确性,真实反映患者体温,我们增加了核心体温监测,为医生提供最准确的治疗依据。在我们的团队当中,有近40位护士具有重症、呼吸、血液净化、营养、老年等专科护士资质,有一部分护士在17年前就经受过抗击SARS的洗礼,他们的专业经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来说,脏器支持的一些手段、一些方法应用尽用,同时要保证这些技术和方法能够有效落实。其中各专业的专科护士起到了主导作用。

       在临床中,我们关注到吸痰的效果直接影响患者预后,但也使护士面临被感染的风险。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防护下的吸痰操作培训和练习,让每位护士掌握安全精准吸痰的技巧。护士们没有惧怕和退缩,在科学防护下,为危重患者实施有效精准地吸痰,同时护理督导和专科护士进行评估把关,为多位患者成功撤机拔管奠定了基础。

       有位患者刚刚转来的时候,缺氧非常严重,喘憋也特别厉害。护士们分工合作,接好心电监护,建好输液通路,给患者戴上通气面罩开始无创通气治疗,同时取血化验,把血气分析结果报告给医生。这一系列操作没有间歇,大约在15分钟内就完成了。但是患者的症状仍没有改善,医生这时候决定要进行气管插管,护士们迅速推来呼吸机,准备气管插管,开始了第二轮的抢救工作。

       在救治工作当中,医生和护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虽然有分工但更多的是合作。我们医护在一起交接班,在床旁查房,共同讨论需要解决的问题。护士要把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有效、精准地落实在临床当中,同时要为医生提供准确的治疗效果和依据,这些都是患者最终得以抢救成功的有力保障。

       可以自豪地说,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当中,护士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澳门月刊》记者:

       关于新冠肺炎防控治疗的经验,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北京协和医院做了哪些参与工作?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副主任、队长  严晓伟:

       我们都知道,新冠肺炎是一个新的传染病。在武汉,协和医院团队通过大量临床实践以及对病例的总结和创新,得到了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际疫情蔓延的情况下,把我们的经验和国际社会、和国际同道进行交流,是中国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和中国广播电视总台以及中国国际电视台合作,到目前为止对10多个国家进行了20场的国际远程连线,对危重症病人的治疗、新冠病毒的防护,和国外同行进行了广泛交流,得到了国际社会以及国际同道的广泛好评。根据中国国际电视台的统计,目前为止,我们“疫情诊断室”的阅读量已经超过1亿。

       在国际交流中,临床医生付出了很多,他们除了要完成日常工作外,还要额外利用自己休息时间做连线活动准备,总结他们在新冠疫情防治、在临床救治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另外,交流过程是全英文交流,采用这种交流方式,很好地传递了中国医生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中的经验。这是来自中国新冠病毒抗疫最前线的经验,是实战的经验,这是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治疗方案,所以在国际社会和同道中引起了很好反响。我们医生的宝贵经验,乐于奉献的精神,以及非常好的国际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广泛认可,这是我们对国际新冠疫情的防控贡献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请问张书记,作为领队,您在疫情最吃劲的时刻带队奔赴武汉,现在回过头来看,在武汉期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


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心内科专家、领队  张抒扬:

       回想起2月7日那天,10点钟全院要开誓师大会,我自己包括我们的队员不敢接电话,也不敢将目光和同事、家属相碰。我们怕的是什么?我们怕在走之前承受不了亲人、同事的关心,我们怕把眼泪流在这里,我们还没出发呢。同事们看到我们的名字在出发的队列当中,很多人流下眼泪,他们怕的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平安回来。

       开完誓师大会后,我们合影、上车、登上飞机的时候我去看望大家,那个场景至今不能忘记。飞机上极为安静,只有播音员在讲着注意事项,队员们没有交流、没有话语声,我内心极为难过。再回想临出发时院长的嘱托,这支队伍在前方要面临着什么,我怎么把这支队伍带回来,确实心里没底。到了武汉,当天晚上队员们就要去病房值班,因为那是最鏖战的时候,ICU病房大批病人要来。如何办?立即放下行李,我们就开始了培训。

       第一个培训就是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如何穿好、脱好防护服,给大家实战进行具体指导。其实我们出发前,在医院里进行过培训,但是感觉确实不一样。我们在不断培训和严格要求下,在病房里,医护人员穿上防护服以后,有专门的护士长和医生来检查,两层口罩戴得是否严实、护目镜是否戴得好、隔离衣是否穿得正确,检查合格之后才放队员逆向而行。当我们目送这些队员们打开那道门,向红区走去的时候,确实我们的心都是揪着的。每次我们都会跟他们说,平安回来!盼着你平安回来!

       在那段时间,武汉的天气也时常变化,下雪甚至冰雹,风雨交加是常有的事。不但病人喊冷,我们的队员们在病房里出一身汗,脱下衣服浑身湿透,他也是直打寒战。说句老实话,时常有队员发烧、感冒、嗓子疼,是不是感染了?这是我们最大的担心。医院为了解决我们的担忧,后来配了检验科的队员,他们的到来解决了我们的忧患,及时给队员检测核酸,给病人检测核酸,还要检测环境中的病毒。当时所有的环境消杀、清洁都是靠护士们,这种情况下确保队员的安全是对我们的一个大考验。今天高兴地说我们队员安全,没有一个感染。

       另外一个问题和考验,莫过于我们对这个全新的疾病不认识。尽管我们经历了SARS,但是它和SARS还是不同,我们在救治过程当中时常有招架不住的感觉。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更加精准地认识这个病,全貌地了解这个病。我们要求,任何一位医生和护士都要到床旁,所有人一定要穿上战袍,尽量多陪陪患者,尽量多的在床旁观察病情变化,了解治疗后病人的反应,这对认识疾病尤为重要。我们跟病人零距离接触,对病人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对昏迷的患者就要大声地喊叫他、呼唤他,看他能不能听到,治疗上有没有好转。

       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开展尸体解剖工作。我们学医的人知道,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尸体解剖。我们这个团队确实得到了病人和家属的高度信任,因为平时我们对队员、医生有要求,每天都要给病人家属打电话。大家想想,当这样一个高传染性疾病发生的时候,我们需要防控,病人床旁是没有家属的,只有医护人员跟他接触,能够传递关心和爱护。这样一个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立即就把我们的医患关系拉得很近,亲人一般。这样的工作也得到家属的支持,在此我特别要向因为新冠肺炎逝世捐出遗体供我们医学研究的逝者们表示致敬,向家属们致敬。这样的遗体解剖给我们带来的是对这个病深刻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表面、临床上有什么样的症状,有什么样功能变化,更根本的是看到了全身各脏器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有认识它,我们对生者才能够有预判,能够关口前移,治疗提前,把能用的办法早点用上,使病人早点转危为安。

       我们医护人员是拿生命守护着生命。为确保队员的安全,我们医院使出了整体力量,也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关照。42000多援鄂医疗队的队员们没有一个感染,这是一个壮举。我们真的为中国喝彩,实在不容易。今天走过来想想这些,中国的医务人员经历了这样一个大考,我们作为医务人员,向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也能够看到这支队伍是值得信赖的,是一支优秀的团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协和派出的一批批医疗队员可以说见证了武汉这个城市从最艰难的时期到重启的整个过程。之前我看到有一些我们的队员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他在武汉待的最长时间,也被武汉的人民深深感动了,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些队员们被感动的故事?


北京协和医院妇儿党总支书记、队长  孙红:

       武汉人民给我们留下最难以忘怀的就是坚韧和顽强,识大体顾大局,让我们敬佩和尊重。

       我们驻地旁边就是一个居民小区,大概几百户人家,白天我们从窗户望进去,院里一个人都没有,但是到晚上就看到楼里的窗户亮起来了灯光,武汉人民几个月的坚持和忍耐让人敬佩。

       病房里有位老年女性患者,虽然经我们一个多月的抢救不幸还是离世了,但她的女儿毫不犹豫同意了尸检,她说我妈妈是大学教授,能够为国家、为医学作出一份贡献,我想她一定理解我的这个决定。当医生电话里问她,最后还有什么要求的时候,她说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见一见抢救我母亲的医生和护士,我要当面感谢你们最后陪伴在我母亲身边,替我在尽孝。我们见到了女儿,并深深地向她鞠躬,表达我们全体队员的敬意。

       其实在武汉,每一个身处困境中的武汉人都在为他人、为医疗队默默地做着服务。我们印象非常深的就是每天为我们服务的班车司机、驻地的服务员和保安等等,他们每天为我们服务,接触我们,他们也不能回家,也要在驻地,所以他们始终陪伴了我们在武汉的80天。队员们最难以忘记的就是班车司机周师傅,他每次都提前到班车前等候队员,准时发车,从不拖延,只有一天没有看到周师傅,一问才知道,他的父亲因病过世了,电话里通知他去办理后事。不到24小时,他又出现在班车前。他说因为他答应过我们,要陪我们到最后一天,所以他一定会坚持到底。虽然没有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也没有视频留下来,但是他没有遗憾。队员们听了以后都很伤心,自发捐款,也向他表达了微薄之意,也感谢他这么久给予我们的支持和陪伴。离别过后,情谊长留。


《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驻北京记者:

       协和医院是国家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很多疑难重症诊治经验在全国有较强的示范作用。请问在这次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协和医院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经验?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副主任、队长  严晓伟:

       到目前为止,针对病毒也好,针对病毒引起的炎症风暴也好,并没有特定的或者针对性的特效方法。所以对于刚才提到危重症患者进入ICU病房,而且成批量进入病房怎么办?有的就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就是刚才韩院长提到的“三基三严”:“三基”就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就是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依靠“三基三严”,我们协和走过了一百年。

       另外我们所有协和人浸在骨子里的“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工作作风,协和的优良传统,协和身怀绝技的医学专家,以及踏实苦干、乐于奉献、不怕牺牲的一线医生和护理工作者,这些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在ICU里面取得最后战疫胜利的基础。

       具体我们做什么?首先,建章立制。有了规章制度、有了ICU工作流程,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做什么,病人入院时应该做什么,病人病情变化时应该做什么,这都是预先做的准备。这样保证了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我们按照流程做出来的行动都是正确的。这是第一个要强调的,就是建章立制。

       第二,根植协和传统,把协和传统植入武汉ICU病房,如三级查房制度。早交班后,每个教授都要进入病房进行查房,到病人床边掌握一手资料,根据病人每一天的病情变化进行会诊。这是在武汉根植协和传统方面做的工作。在病房,我们要求值班医生分成一线和二线,他们对病情的变化处理不了的时候,24小时可以和三线教授联系,保证了病房的医疗质量。

       第三,会诊制度。我们在武汉是一个专家团队,包括重症、呼吸、感染的教授,除此之外还有心内科、肾内科的教授,每天查房是教授团队的查房,大家齐心协力来解决疑难病人的问题,了解病人病情变化,作出适合病人个体化病情的评估,以及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会诊制度是我们协和近一百年历史中一直强调的。通过会诊,我们定出的治疗方案实际上是个体化的、全方位的、多学科专家制定的治疗方案,这是全方位的支持治疗,包括病人的呼吸支持、循环支持、营养支持,病人对于感染的预防和治疗,还有对于病人免疫紊乱的调节治疗,血液吸附、血液滤过的治疗,还有中医药。每个病人的治疗都是经过专家集体智慧来决定最合适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除了每天早晨专家团队的会诊外,我们和后方有24次连线,就是希望通过专家会诊,对每个危重症病人给予最恰当的个体化治疗。我们尽我们的努力,给危重症病人提供恰如其分的支持性治疗,确实收到了很好效果。我们的病人不仅在ICU存活的时间越来越长,相当一部分病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病人能够拔管或者脱离呼吸机转入到普通病房,这些都说明我们采取的治疗措施和策略是正确的。

       关于全方位的支持,我想着重谈谈其中的抗凝治疗。在武汉的ICU,我们查房时发现,大约有50%-60%的病人出现肢端发凉、变成紫色,有些病人的手指和脚趾甚至出现发黑、坏死,这实际上是病人肢体缺血的表现。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除了和前线专家讨论,还和协和后方血液科专家讨论和会诊,最后认为这是新冠病毒对血管内膜的损伤,以及新冠病毒引起的炎症风暴所造成的高凝倾向,抗凝治疗非常重要。后来我们采取抗凝治疗,病人肢端发黑和坏死的情况有明显缓解。在一些非常重的病人,我们把抗凝和抗血小板联合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刚才说的这个例子,只是我们在武汉重症病房临床实践中所取得成功的一个例子。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有很多可值得说的内容,如果问我们最值得强调的治疗策略是什么,我想有三点:第一,根植协和的传统;第二,多学科专家协作;第三,全方位个体化的医疗支持。


封面新闻记者:

       作为大型的非常有代表性的公立医院,经过这次疫情,如何发挥大型公立医院在疫情当中早发现、早治疗的作用?包括协和医院在内很多大型公立医院,多次在抗击SARS疫情、甲流疫情当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如何增强公立医院在应对大型公共卫生事件当中的作用?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领队  韩丁:

       在这次疫情中,大型公立医院确实发挥了降低病亡率、提高治愈率的兜底作用,这也是我们举国体制和制度优势的一个具体体现。但是传染病防治一定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所以借疫情为契机,建立我们的防控体系,包括提高全民的防控意识和传染病知识非常重要。

       大型公立医院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病人得病以后不知道是传染病,首先到医院就诊,医院必须有一套早期识别、分诊、预检的系统。这个系统就是把这些病人尽可能地从入门把好关,比如普通门诊、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包括转院病人甚至病人家属的探视等,把好入门关,同时有一套相应的可实现、可持续的管理制度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病人,识别病人,与疾控体系进行无缝对接,这样就能第一时间做出应对和反应。

       第二,院内感染的控制和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一定要做好。这次我们还要警钟长鸣,确实有部分医护人员感染了,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培训、考核,让每个医护人员都成为院感防控的践行者和宣传机。

       第三,这次疫情中暴露一个最大的问题,疫情对公立医院正常的医疗影响太大,怎么办?这是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就是平战结合,我们要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和它的防控要求,在医院某些独立的地方建一个病房或者重症病房,建立相对独立的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建立感染楼或者P3实验室,这些都非常重要。平时用在治疗普通病人,战时或出现极端情况,比如说传染病医院不能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时,这时候综合医院就可以发挥作用,不打无准备之仗。

       第四,更加重要的是平时要进行整个院区的污染区、缓冲区和清洁区的识别和划分。这样既能够保证疫情期间正常病人的正常医疗,又能够战时状态缓解一部分传染病医院的治疗压力。这就是“平战结合”,这点非常重要。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截至5月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了100场新闻发布会,共有266位嘉宾在发布台上回答了大家提出的1190个问题。从大年初三到立夏之日,在发布会上,大家共同见证了从形势严峻的寒冬到疫去花开的春天,共同见证了援鄂医疗队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到他们平安凯旋,发布会传递着一点一滴振奋人心的消息。这100场发布会也体现着全体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大爱精神。


文字/新闻发布会实录

图片/中国网董宁

编辑/陈明雁 李苑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