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申乐:援藏是荣誉更是责任 有情怀更有升华
时间:2018.10.17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苑菁

谈起援藏经历,申乐最忘不了的是一个19岁的小伙子。2017年9月28日,西藏自治区首个规范化麻醉与疼痛门诊开诊,申乐接待的第一位患者就是一名在外院做了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手术的年轻小伙。虽然当地医院认为手术效果良好,但他术后一直觉得伤口周围疼痛,辗转多家医院就诊无果,甚至一度被怀疑有精神问题。申乐对他进行了问诊和查体,最终作出“术后慢性疼痛”的诊断。听到诊断结果的一瞬间,一个大小伙子突然哭了出来,长期以来因为当地医生认知水平有限而受到的委屈奔涌而出。申乐心中一个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自己一手开办的疼痛门诊如此重要,一定要坚持做下去,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在申乐的带领下,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连续开展了慢性疼痛患者的规范化药物治疗、微创和介入治疗、分娩镇痛等一系列新技术,为西藏地区有无痛需求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申乐的工作思路很明确——有了前两批同事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临床规范、科室制度的改革和提升,有了多项新技术,接下来就要进一步推动科室管理制度与协和麻醉科的管理制度更好地接轨。

于是,申乐带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的同事们,接连啃了三块“硬骨头”。

改革手术麻醉科的奖金分配制度。参照协和的奖金和绩效分配,于2017年8月起率先试点科室奖金的二次分配制度和绩效分配制度。尽管在改革的过程中,遇见了多重阻力,但申乐坚持给当地同事做工作、讲道理,让大家明白学科的发展、人才的培养都必须有合理、优化的绩效方案来进行激励,最终推动了手术麻醉科奖金分配制度的改革。

细化科室管理架构。参照协和麻醉科,把科室管理工作分为医、教、研、管几方面,把科室的管理工作具体细化到每一个责任人的身上。现在,当地的科主任除了总抓科室的全局之外,还负责科室的科务、设备、奖金分配等工作,分管医疗的副主任还需负责质控、考勤、病例、多科会诊等工作,主任助理则专门负责科研和教学的工作。由此一来,科室的管理更加精细化了。

坚持“送出去”的人才培养方式。手麻科人员非常紧张,很难派出人员长期在外学习。申乐采取柔性的派出方式,让他们短暂但集中地学习其他医院的先进管理经验。2018年5月底,手麻科便派出了一人到协和麻醉科进行为期10天的教学管理学习。

这些工作,与前两批援藏同事的工作成果互补。协和人连续三年对自治区人民医院手麻科的临床规范、科室制度进行梳理和完善,持续引入诊疗新技术,达到了较为整体、综合的改革成效。

2014年“组团式”援藏开始之前,自治区人民医院的手术量最高不过6000台,经过三年的改革和努力,2017年该院的手术量达到8700台,占到了西藏自治区手术量的三分之一,高难度手术占比达到60%。这标志着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正逐渐由一个处理普通疾病的医院转变为一个处理疑难重症的医疗中心。“尽可能让西藏的老百姓享受到我们援藏的成果”,这句申乐常挂在嘴边激励自己的话,正在变成现实。

一年前的援藏欢送会上,申乐豪情壮志地说“援藏既是荣誉又是责任”。如今,想起那片曾倾注了心血与汗水的圣洁土地,他动情地补充道:“有情怀更有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