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死亡履历——告别世界的界面
时间:2017.10.17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神经科 王含

“新协和医事”征文比赛获奖作品选登——一等奖作品
年底了,各种评选纷至沓来。其中少不了一份份光彩夺目的履历。可是万万没想到,一份本应是参加评比的履历,却以一种这样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履历的主人,于今晨突然辞世,享年四十岁。
履历上,朴实无华。个人经历、科研教学工作、发表文章、主要成果……没有学会任职,没有各种获奖,映入我眼帘的是她曾经发现并命名了一株致病真菌新种并得到国际认可。从照片上我依稀认出,是有一次我们神经科大查房时曾经来发表过见解的检验科同行。相貌平常,在人群中估计很容易湮没,但是同事们都回忆起了她来参加大查房的那一幕,无疑都对她的发言和清晰的思路印象颇深。
四十岁,风华正茂的年纪,走了好可惜。这是我对这份履历的第一印象。
然而让我始料未及的是,这份履历和履历主人的照片,却在半天的时间里,不断刷新着我的认知,一再让我震惊,不得不重新审视。
中午得知的消息,快下班的时候,朋友圈里就出现了第一篇纪念的文字。作者是曾与履历主人生前有过数度精诚合作的临床医生,有其他医生朋友吐槽,作者平时忙到从未见她写过与病例无关的文字。此言不虚。这篇文字回忆了三个疑难病例,都是她们共同救治的特殊感染患者,个个都曾经是mission impossible,个个却都好好地活了下来。写的是病例,但字里行间洋洋洒洒的都是不敢相信、不能接受、不可言说的心痛。一句“他们都还活着,你却不在了”,看得我泪目。
翻回去看那份履历,“临床经验丰富,多次参加院内的大查房及多科会诊,协助诊断了许多疑难感染病例,积累了大量一手的病例资料。”一句不带任何雕琢的话。如果不是那篇纪念文字里的病例,谁也不会想到这里面蕴含的竟然是这么多的悬疑,不会想到是关于一个“微生物神探”的智慧、执着和勇气,更不会想到背后连着多少个家庭的团圆和幸福!
“SCI和基金无法衡量你的好。”一句话让我肃然起敬。在社会浮躁不堪、人心急功近利的年代,人们都拼了命地想用SCI、基金量化和定义自己,而竟然忘了有一种好是无法被量化的。虽然无法被量化,但依然可以被定义——真切的帮助、无私的付出、对事业的痴迷、对同事的热忱。公道自在人心,我终于看到了。
再次审视照片中的她,相貌依然平常,可是越看越美。
又一篇悼文出现在傍晚,来自一个不常和感染打交道的大夫。由衷地感慨这几年检验科出的病原菌报告越来越神奇,“那么多我们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病原菌就那么正式地写在报告中……那些报告上面,写的是你的名字。”
在浏览了单位教授群里全部留言之后,我终于明白了,“神探”神乎其技的原因在于无比认真的工作方式——床旁取样作病原菌培养。看似简单的答案,背后是放弃休息随时投入工作!而对此最可能的解释只能是对这份工作的无比热爱,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一个人牺牲自己的健康和陪伴孩子的时间呢?
是否就是因为太习惯了做出这样的牺牲,所以才有今天的不辞而别呢?……
终于,一个个的留言、流泪的表情、满屏的悼念文字,让我重新掂量出这份履历的重量。让我从惊诧于一个同龄人的英年早逝,到惋惜学术界损失一个年轻有为的专家,再到痛惜协和少了一个默默无闻却真实体现着“严谨、求精、勤奋、奉献”协和精神的同事!
经历过那么多的生死,她的离去除了让我再次意识到,生命的无常其实就在我们左右,也头一次让我明白,当我们有一天离去,无论突然或缓慢,一份履历将成为我们和这个世界告别的界面。文字层面上,概括着我们做的工作和贡献,而文字不能表达的层面上,是你所有付出的回报——爱、感动、感谢和怀念。假如有一天我离开,人们会对我如何评说,而我又希望别人如何评说呢?
死生契阔。突如其来的死神没有给这个曾经救人无数的姑娘留下片刻告别的机会,这份履历也并非刻意留下的文字。可是我们依然可以用大家的回忆片段拼凑出一个可敬可爱的形象,把履历中精炼含蓄的文字还原出无数惊险的故事。虽然她来不及和最疼爱最不舍的小女儿告别,我们可以替她跟孩子说,“你妈妈是个了不起的女性。”
一切都是那么的猝不及防,然而她在平日里的点点滴滴已经为这一日的离去准备了最好的告别界面。这个界面,远不是履历中的文字可以定义的。
冬至夜,霾还没有散去。我用我自己的方式,缅怀着一个与自己擦肩而过的同龄人。她让我思考,在还来得及的时候,为自己不期而至的告别预留一个什么样的界面。
王澎,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