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我有幸随医学新青年组织前往京东总部交流访问。互联网公司的生存环境极其复杂多变,几年时间就可能从无到有,由盛而衰。他们所具备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值得我们学习。
急速扩张型企业
京东大厦于2012年投建,仅仅两年多,京东员工就从2万扩张到了7万,新总部刚建好就已经不够用了。
在交流活动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京东2014年的交易额比2013年翻了一番,达到2602亿元。他们在全国投建了7个一级物流中心,43个城市运营143个仓库,3539个配送点和自提站覆盖全国1961个区县及25万个乡村。位于上海的“亚洲一号”是国内最大的单体物流中心,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
京东未来发展战略是以电商为核心,发展方向包括云和大数据、互联网金融、O2O和渠道下沉。丰富产业生态圈,完善价值链,为未来高速增长提前布局。
不仅仅是物流
在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华山论剑”中,交锋之一就是是否应该自建物流。京东人认为,物流做得好,同样可以实现技术革命,同样可以高端大气上档次。
以“亚洲一号”为例,这个位于上海嘉定区的物流仓库90%的操作均实现了自动化。储物区有七八层,每一层都是百米长的长廊。当需要发货时,工人会收到作业指令,将指定货物从货架取下,扫码后放到自动传送带。自动传输带将货物高速送入打包区,经电脑精密计算,包裹会自动配送到空闲的打包工位。工人扫描包裹,机器自动打印出物流配送信息及发票,完成打包。包括仓库管理系统、仓库控制系统、分拣和配送系统等整个信息系统均由京东自主开发,每小时分拣处理能力达到1.6万件。
为了提升整体供应链效率,京东开创“协同仓”模式。在传统模式中,货物由供应商工厂提供给分销商,经过多层分销和运送,最后送到客户手中。而“协同仓”模式中,京东接到客户订单,由供应商直接把货物送到京东配送站,再由快递员送到客户手中。这一模式降低了供应商到京东库房的运送成本,减少了商品在移动中的损耗,降低库存量,提高库存运转率。
据介绍,京东的“快”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快速”,在核心城市提供“211限时达”服务,上午下订单,下午可送达;第二阶段是“可选择”,“夜间配”可指定晚上送货到家,“定时达”按客户要求定点送货;第三阶段是“个性化”,比如提供“一小时达”的极致要求等。为了满足极致的配送速度,京东利用大数据分析各地区居民的购买偏好,预先将常用的70%的货物调配到该城市、乡镇,甚至是社区。通过大数据,还可以针对特殊时期和特殊节日,预见性的扩大某商品在某地区的铺货量,比如夏天的防晒霜,梅雨季节杭州市的雨伞等等。
“京东大脑”
京东集团研发体系人员超过5000人,参与“京东大脑”项目的研发人员超过200人。
“京东大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用户画像”和“社区画像”的建模。算法工程师通过用户的基本属性、购买能力、行为特征、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维度,建立超过200个属性标签模型,做到千人千面,精准营销。社区群体有一些基本的共性,在“用户画像”的基础上,构建了“社区画像”,可以识别出哪些商品是小区人群都会消费的。比如图书类别中,北大校区最喜欢理工科教程和法律哲学图书,上地小区最喜欢计算机编程图书,望京地区最喜欢无线通信、艺术和情感类图书。
京东大数据部门强大的计算和处理能力可以实时计算用户的每次访问路径。可以准确判断用户类型,是潜在用户、新用户还是老用户。可以精确做用户流失分析,追踪到用户浏览了A商品、B商品,但最终购买了是C商品。这些数据对于商家而言无疑是精准营销的利器。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市场营销的经典方法还是调查问卷……
互联网、信息与工业的结合,被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个彪悍的庞然大物已经相继改变了零售、媒体、金融、社交、旅游、制造、教育、餐饮等行业,而现在,他们都瞄准了医疗健康行业。当这些资本大鳄和技术狂人真正抓住医疗行业的“痛点”,大举入市的时候,会给我们这些传统医疗卫生机构带来哪些冲击呢?我站在瑟瑟的秋风中,不自禁打了一个冷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