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我庆幸成为一名营养师
时间:2015.07.06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杜寿玢

我们在一起(前排中为周璿主任,后排左起:李清、杜寿玢、
查良锭、林宝善、金兰、王诗恒、李邦琦)

    一.偶然走进营养门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营养师”这个职业在中国鲜为人知。那么我是怎样选择了这个职业,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呢?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随家人逃难到四川万县,正好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也迁至此,我在该校读完高中。金陵大学以农学院最为著名,我一直梦想到那里深造,成为一名农艺师。然而毕业时金陵大学因宿舍问题,竟然一个女生都不招,学校把学习成绩第一的我保送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没有农学院)。我先在金陵女大学习化学,不久转学到著名的北京燕京大学家政系学习营养专业。一来营养与农学都属于应用科学,二来化学课程的学分可以共享。
    1948年毕业时,老师告诉我们,燕京与北京协和医院有协议,可以推荐数名学生参加协和复院后第一期“营养师培训班”,一年后可授予营养师职称。就这样,我走进了协和殿堂,走进了营养学的大门。

    二.言传身教打基础

    培训班有7名学生,课程由营养师周璿主任和联合国儿童基金发展官员、资深营养师杜乐吾(HK Drummd)主讲,所教授与实习的内容均为西方现代营养学,与美国营养师培训的要求一致。我国知名教授,如林巧雅、曾宪九等也亲来授课,可见他们对营养的关心与重视。曾宪九教授说“许多病人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营养不良。”
    记得周璿主任回忆她入学时的情景,当时的科主任说“从实习营养师起,你将成为一名卫生技术人员。必须记住,协和的传统作风是严谨,不论是实习、读书、还是工作,都要严字当头,一丝不苟。”周主任不但模范地执行协和传统,而且还把它当作传家宝传给我们,让我们受益匪浅。实习从厨房开始。先发一个实习提纲,了解每个岗位的特点、要求、操作步骤、卫生标准等,直到可以独立承担,最后写出总结。然后再轮到下一个岗位。
    在熟悉厨房管理全过程后,才到病房。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对食物有无不耐受或过敏等。然后阅读病历,了解病情及化验结果,同时与医护人员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治疗膳食,由老师点评合格后,才能由配膳员送到厨房去。我们和配膳员一起劳动,直至准确无误地把合格膳食送到病人手中。这仍不算完事,还要检查病人吃了多少,剩下多少,计算营养素的摄取量,随时接受老师的询问。这种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对于培养一名合格的营养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三.临床营养不可缺

    培训班结束后,我留在协和医院营养部工作。“文革”一来,一切都变了样。营养学被戴上了“资产阶级”的帽子,被逐出大学门外。对营养界来说,损失的时间又何止十年,要恢复正是百废待兴。为此,我们不断呼吁要重视营养工作。在国外,我注意到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将营养列为国家政策,这使我大开眼界,将逐渐学习所得写成《谈谈营养政策》一文,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作了汇报,建议将营养学从油米柴盐上升到国家政策的高度。1985年我参加了卫生部《关于加强临床营养工作的意见》文件的起草工作,更增强了我对临床营养工作的信心。不久后,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成立,吸收我为委员,参加讨论“中国中短期的营养行动计划”。我们还多次向教委、卫生部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反映情况,希望能将营养教育纳入正规高等教育的范畴,解决营养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在临床上,我们通过膳食调查发现,传统的糖尿病膳食使多数患者处于半饥饿状态,免疫力低下,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我们与糖尿病组池芝盛教授合作,打破常规,在等热量的前提下适当放宽碳水化合物所占的热比,而减少脂肪所占的热比,结果观察到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同时血脂有所下降。1982年加拿大Jentin提出血糖指数理论,1985年我们便在食物成分表只有粗纤维的情况下,着手研究24种常见食物的血糖指数,引进关于食物调节血糖的新概念。接着,我们用血糖指数低的燕麦进行临床观察,发现不仅血糖下降,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指标也有所改善。此外,我还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减体重,为妊娠糖尿病人进行营养评估与指导,为肾移植患者的术后营养治疗摸索规律。
    看到许多过去认为无法挽救的病人,由于营养状况的改善,重获康复,我体会到“营养是医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句话不是套话,不是夸大,而是实实在在的真理。营养可以为人类健康保健、防病治病发挥更大的作用。临床营养光靠少数专业人员是不够的,需要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努力,营养学科发展任重道远。
    回顾一生,我庆幸自己成为一名营养师,这个职业平凡而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