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18时,“医学新青年”品牌线下活动MED TALK沙龙第四期——可穿戴医疗设备创新论坛在北京协和医院“热闹”开场。
移动医疗是未来医疗服务发展的趋势之一,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发现,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22.5亿元人民币,未来将达到500亿美元,一个智能化的医疗时代已经来临。作为移动医疗的一个重要分支,可穿戴医疗设备成为最早起步的领域。那么协和作为中国西方医学的发源地在这场变革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的医生究竟是这场变革的参与者还是旁观者?变革中的各个角色将遇到哪些困难?围绕这些话题,外科学系副主任林进教授、变态反应科主任尹佳教授、神经科副主任朱以诚教授和妇产科马良坤副教授,信息管理处朱卫国副处长等行政管理者,及来自我院各科室的60余位医生、医学生,同国内移动医疗设备研发者、软件开发商及媒体朋友展开热烈讨论。
与会的硬件研发者和软件开发商一致认为,当前国内的移动医疗技术已经能够做到测血压、血糖、心电图等,但移动医疗的关键词还是数据传输、量化自我和社交分享,只做硬件和APP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够将可穿戴设备与家庭预防和出院后康复管理相结合,则极大提高医疗效率和治疗效果,也能大大提高患者健康管理的便捷性。因此,移动医疗不只是可穿戴,也不只是某款APP,而应是医生治疗与电子科技的整合。未来,移动医疗发展的方向将是满足需求,解决问题——满足医生提高效率、更好地促进学术研究的需求;缓解患者痛苦,帮助其更好地康复和治愈的问题。
现场的协和医生对移动医疗技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表达自己对这一领域发展的见解,向产品研发者提出了实质建议,同时,尹佳教授、朱以诚教授等也直指要害地点到了目前国内可穿戴医疗设备发展的弊端——缺少医生的参与。因此,这一行业应诞生怎样一种机制以便使医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成为所有相关方都应尽早解决的问题。正如朱卫国副处长评论道,“谁能协助医生跟上IT时代,谁能协助IT颠覆医疗,他或将成为第一个成功‘吃到螃蟹的人’”。
观点集锦
林进教授:企业家们非常有激情,给医生很大激励。对于老学者,这是一场科普。医疗中既有个性问题也有共性问题,可穿戴设备解决的是共性问题。感谢“医学新青年”平台让大家可以跨界思考、拓宽思路,一起解决医疗领域面临的问题。
尹佳教授:目前的可穿戴设备缺乏用户黏度,没有贴近刚需,而黏度问题是可穿戴设备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的市场还是个体市场,医生加入后才能成为一种模式。有黏度的条件应是:厂家获益、使用者获益、医生获益。如何调动医生的积极性?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黏度问题。
朱以诚教授:可穿戴设备有两端,一端是信息收集端。比如,我收集什么数据?什么数据是需要实时监测的,是需要把设备戴在身上的,是对健康有重要意义的?(黏度差就是因为没意义。)另一端是医疗提供端。数据越多给医生带来的工作量就越大,还牵扯到责任问题。例如,B超仪做成可移动的话难免会在质量上打折扣,对于超声这样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可能会使医疗质量下降。
余可谊副教授:就像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一样,可穿戴医疗设备应分为两大类。医生应该参与对健康深度管理的产品,且为主导地位的参与,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希望未来在协和能够形成一个医护联盟来促使医生掌握移动医疗服务中的话语权,协和应该在这场变革中成为一个引领者。“医学新青年”将持续致力于搭建一个鼓励创新和跨界思维与合作的平台。
彭澎医生:不管是被动采集数据,还是主动采集,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更健康。但是所做的努力中也依旧存在问题,我觉得大家可以各司其职,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多方多领域共同合作。
梁乃新医生:医生入门门槛高,浅医疗行不通。我提倡医疗的科普化,但不提倡医疗的庸俗化。我希望未来不是互联网的人来拉医生入行,而是医生自己来发现问题,召集制造商解决问题。
“医学新青年”举办可穿戴医疗设备创新论坛
时间:2014.12.08
字体:小大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付敏 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