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主任工作的时代,论技术操作是远远不及现在的。1985年前,没有微创手术,没有遥控手术,没有放射影像技术,连高频电刀都没有。现在主治医生用的外科手术工具就远比曾主任时代先进,手术时间缩短、疗效提高。论研究,当年是协和医学院仪器工厂制造的设备、手摇机械计算器和苹果2电脑,与现在基外实验室分子水平的研究条件有天壤之别。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彻底改变了外科临床和外科研究的面貌。但是曾主任的协和精神,至今仍引领着当代外科医师。我感受到的曾主任学术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坚持创新和最高质量。
创新转化医学。1979曾宪九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了“加强外科基础研究”一文,就明确提出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T1阶段理念。他在文中写道:“基础医学成果应用于临床,才能使临床医学向前发展。要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如没有‘桥梁’研究,青霉素在实验室,就不能拯救干百万患者生命”。比美国“实验室-临床”转化医学(Bench to Bed)文章早了13年。
创新人工智能。二十世纪70年代,医院里还没有电子计算机,曾宪九很早就注意到这一技术可用于重症患者体液出入的监测。1974年他与我共同撰文“电子计算机在输液治疗上的应用”发表于《水与电解质平衡》一书中。“文革”后,曾宪九支持协和外科与清华计算机系合作,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外科疾病的辅助诊断(即人工智能)。黄冯玲、朱预、李汉忠、蒋朱明及曾宪九的论文“应用电子计算机辅助诊断急腹症”发表在1978年的《医学研究通讯》上。这标志着在人工智能的临床应用上,曾宪九又领先他人一步,开创了医学领域的新应用、新亮点。
医疗要求最高质量。在胰腺外科方面,他的胰岛素瘤诊疗水平全国第一,国际先进。曾主任对胃肠道疾病的病理生理认知很深。1984年,宋强因公受近距离枪击伤,肠穿孔和断裂19处。经370天肠外营养和120天肠内营养支持,使患者能够耐受9次大小手术,消耗肠外营养液达1.5吨,协和医院的综合实力使患者最终康复。
科研也要求最高质量。文献报告测量血液中重水含量的水浴温度控制在正负0.01℃,曾主任要求做到0.001℃,检测精度超过美国。作为中国人总体水的第一组数据“测定人总体水的重水稀释法”论文1995年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协和与哈佛合作“中国与美国人总体水对比”,1991年发表在美国World Journal ofSurgery。
1979年从杂志上看到Moore要退休,我就赶快把中文《重水测量人总体水》论文邮寄到哈佛医学院的布立根妇女医院。Moore看到论文的插图后大为吃惊,他相信了中国同行真的在协和医院完成了此研究,此论文成为沟通的纽带,促成了Moore的协和医院访问。1982年12月曾主任去哈佛医学院回访时,Moore工作继承人Wilmore主动提出“协和与哈佛合作研究静脉营养的改进”。
哈佛医学院的精神是鼓励学术争论,探索真理(VERITAS)。曾主任与美国一流医院合作目标是要出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协和-哈佛合作的“生长激素与静脉营养合用对手术后患者体液、蛋白质代谢影响”1989年在《外科年鉴》发表。这项临床研究被哈佛、牛津等学术机构引用190次,在本领域做到了美国第一,直到今日仍是SCI中国临床研究论文中被引用频数最高的论文。
“外科营养与体液”仍在继续发展,2003年12月组建的“营养风险、不足、支持、成本与效果”国际多中心协作组成立。由北京、巴尔的摩和哥本哈根三地合作,协和外科是牵头单位。数据库是转化医学向T3阶段发展,开始了营养支持的卫生经济学研究。其学术水准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国际有位置。
在协和先辈们的影响下,在协和医院院长赵玉沛的带领下,各科主任、全体员工正在为建设与国际先进医院接轨的“中国协和”而努力。正如赵院长在北京协和医院2014年干部大会上提出:协和梦,就是“学科梦”。只有学科强,协和才会强,才有可能维持协和在全国排名第一的位置。
敬畏曾宪九的创新和最高质量工作——协和第一精神
时间:2014.10.27
字体:小大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