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为全球第六位最常见恶性肿瘤,其典型症状只有在疾病进展到中晚期时才会发生,70%以上的病人发现时已经丧失手术机会,小说家魏巍,香港艺人肥肥及演员傅彪都是因肝癌去世。那么除了传统的手术切除和肝移植外,还有没有其他既高效又人性化的治疗手段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联合麻醉科、肝外科,从2009年1月起开展了全麻下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研究,五年来共完成400余例次,患者术中无痛,治疗更人性化,国内外文献中尚未见类似规模的病例报道。该技术荣获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度医疗成果奖三等奖。
全麻下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效率高的特点,95%的患者24小时内出院,安全率大大提高。术后随访结果表明,直径小于5cm的肿瘤,经过1-3次的消融治疗,肿瘤100%灭活;18例小肝癌,3-59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无死亡病例,无麻醉相关的并发症。58例位于高危操作部位的肝脏肿瘤,包括膈下和肝包膜下23例,大血管旁15例,胆囊旁9例,肠管旁7例,心包下2例和脾胃旁2例等,均成功进行了消融治疗。文献中射频消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9%,死亡率1%,但协和的并发症发生率只有2.2%。
射频消融术(RFA)是指利用高频射频波产生的热能,进行局部直接杀灭肿瘤的一种治疗手段。一般温度为100℃,最高可达120℃。射频消融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及可重复治疗等特点。根据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与治疗策略(BCLC),不同分期的患者治疗方案有所不同。亚洲病人约90%都有肝癌和肝硬化的病史,肝功能较差,手术风险更高,此类病人更适合采用RFA。
该技术的亮点在于,在全麻下开展RFA克服了局麻的缺陷。传统的射频消融大多是在局麻下进行的,患者在术中有强烈的疼痛感,个别患者甚至因疼痛诱发严重后果。同时,在CT引导下,操作受患者呼吸运动的影响较大。
相对于局麻,全麻可以更精准地穿刺布针。可对位于膈下、肝包膜下、胆囊旁、结肠旁、肝门部以及下腔静脉旁等肝内高危部位的肿瘤进行精准治疗。据放射科潘杰教授介绍:“我们可以对膈下的小肝癌直接进行经皮经肺穿刺射频治疗,而不损伤膈肌和肺。通过近5年的摸索,可以通过经皮穿刺的方式,对肝内任何部位的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以前由于病人疼痛,医生可能烧一个病灶就结束了,现在由于全麻和精确定位,能做多个病灶,理论上不超过3个,最大的范围7cm以上,这在局麻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协和放射科等还在国际上率先将增强CT扫描技术应用到射频消融治疗术中,使平扫CT下看不见的病灶能在增强CT引导下获得射频消融治疗。通过图像同步技术,把平扫和增强采集到同一层图像,精确定位,烧掉病灶。此外,术后能够实时评估疗效,帮助病人节省后续治疗费用。随访显示病人肝功、心脏和肾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首次证实了术中增强的安全性。从2013年2月起至今,协和肝癌已积累上百例增强CT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经验,为国际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