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纪念中国急诊医学第一人邵孝鉷教授
时间:2013.07.08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晖

    邵孝鉷,1950年毕业于原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即应聘到北京协和医学院附属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任住院医师,1979年转至急诊室担任“主治医师负责制”的负责人,1982年任副教授。1983年急诊科成立,受聘为第一任科主任。1985年任教授,同年北京协和医院设立我国第一个急诊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培训点,担任导师。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成立,当选为第一届主任委员;并连任第二届主任委员。1994年当选为学会名誉主任委员。1992年-1994年担任世界灾害和急诊医学学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Disaster and Emergency Medicine,WADEM)理事会理事。1990年起担任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刊物《急诊心脏救护现况》(Currents in Emergency Cardiac Care)以及WADEM的机关刊物《院前和灾害医学》(Prehospital and Disaster Medicine)的编委至今。1991年受聘为国家医药局医疗器械新产品评审专家评审员。同年获国务院颁发“为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有突出贡献”荣誉证书。
    与蒋朱明教授共同主编《急诊临床》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主编《急诊医学》专著由上海科学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在《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院管理杂志》、《急诊医学》等杂志上先后发表数十篇论文。并在《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和《Prehospital and Disaster Medicine》先后发表论文。
    许多年里,如果您来到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还可以看到一个身材瘦小但精神矍铄的八十多岁的老人在查房、看病人。他就是中国现代急诊医学第一人——邵孝鉷教授。虽然已退休近二十年,但他仍割舍不下这个耗费了自己大半生心血的地方。直到2010年,邵孝鉷教授因为股骨颈骨折,才“被迫”在家休息,安度晚年。2012年邵老再次入院治疗,虽然他已经眼花看不了文献、也记不清我们这些小大夫的名字,但却很高兴和我们聊天,聊了大半天一点都不觉得累。虽然已经是90岁高龄,说到急诊科的点点滴滴,他的记忆仍是那么清晰。2013年,邵老因为肺部感染住进了急诊ICU病房,这一次,他没有赶上91岁生日……

    筹建中国第一个急诊科

    1983年之前,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执行“急诊主治医师负责制”,由内科一名对急诊工作比较了解的主治医师长期值班,负责巡查在急诊室留观的病人以及救治危重病人。邵孝鉷大夫就是这个制度下的第一任主治医师。
    两年后,急诊室的状况日益改善,事故和纠纷几乎没有,内科希望把邵孝鉷大夫调回去。邵大夫觉得这个对急诊病人有益的制度不能就此终结,于是写了两封报告,分别给内科主任张孝骞教授和党委书记王辅民同志,要求把自己的人事关系调到门急诊科。两位领导都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邵孝鉷就固定在了急诊室工作。
    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决定设立独立的急诊科,邵孝鉷被任命为第一任主任,他也成为了我国急诊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建科之初,急诊科只有邵老一个医生和几名护士。每当讲起那段时光,邵老总会笑说“当时不是流行一部电影叫‘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嘛,别人就说我是‘傻帽和我的一群女儿们’”。
    对于急诊科的命名,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邵孝鉷受《中华内科杂志》邀请撰写一篇介绍“emergency medicine”的论文,他译成了“急救医学”。张孝骞主任审稿时改成了“急诊医学”,并解释说:“如同手术是外科的重要诊治手段一样,‘急救’也只是急诊医学的一种手段。急诊医学包括的范围更广。”急诊医学这个叫法就此延续了下来。

    见识卓著

    邵老在90岁高龄的时候,谈到急诊科的现状和发展仍然显得又兴奋又严肃。他清楚地讲给年轻人,目前急诊医疗体系由院前急救中心或救护站、医院急诊室和医院内专科医疗监护室三大部分组成。急诊医学的发展不仅仅受限于医学科学发展的水平,而且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院前急救直接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关系到应付突发事件的重大抢救工作。“加强城市院前急救,推进急救网络建设”是当前国际上急诊-医学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并广泛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
    这些年来,我国的院前急救和院内重症监护室都在快速发展。现在的院前急救配备了灵敏的通讯网络、性能良好的救护车、医术全面又道德良好的随车救护人员、优质且便于携带的医疗器材及合理的救护点布局,尽量满足社会整体的需求。而且,我国多数大中型城市已基本建立起急救网络,把院前和院内急救紧密连接起来,对危重病人实施最快速有效的救治。从院内急诊医疗的发展看,重症监护室的发展是这几年的一个新契机。现在很多医院都有了急诊ICU,和他当年一个光杆司令的情形比,现在的情景又何止是鸟枪换炮。
    邵老作为急诊医学的奠基人,心里永远装着急诊科的发展和急诊的未来。他经常提到,老一辈急诊人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要靠年轻人。邵老对年轻人总是满怀希望,同时也有严格的要求。年轻大夫一定要多看病人,多看病,才能积累经验,要在没有什么辅助手段的时候,救人于生死之间。急诊工作的首要原则是在第一时间内最快速度地为病人提供及时而有效的救治。因此要求我们从事急诊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有强烈的急诊意识和高超的业务素质,具有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和快速、灵活的应急应变能力,归纳起来就是高速度、高效率、高度责任感,一切为急伤病患者。这也是急诊科建科时邵老和时任协和医院院长的陈敏章教授一起拟定的科训。

    献身急诊医学事业

    面对医院里最繁忙、最紧张、风险最大的部门,经常是出力不讨好,而且不容易发文章、出医疗成果,邵老仍如此执着地在这个领域奋斗了三十年。面对这个问题,邵老的回答是“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积累临床经验,解决病人的生命之虞。而在急诊室里,比任何地方都更需要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医生。每当我望着那些饱含痛苦和恳切的眼睛,无时无刻不感到一名急诊医生责任的重大。在有限的生命里,把全部的学识和经验奉献给危急重病人,是我最大的心愿。”
    邵老那一代人,很多人都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甚至是生命献给了医学事业。他们有家庭,却没有享受团聚的时间。他们有儿女,却没有享受天伦之乐。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更多的家庭可以享受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最起码的是让他们可以健康、有尊严地活着。尊严这个词,恐怕是人生最昂贵的财富了。在老人弥留之际,他的家人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让老人有尊严的离开,没有尊严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在我们心中,尊严与邵老的生命伴行,他给了无数人尊严,包括病人,以及数十万的急诊人,他永远是最富有的那个。
    邵孝鉷教授把一生最绚丽的秋华书写在在小小急诊室里,经他的手,挽救了无数垂危的生命;经他的手,带出了多少位新生代的急救医师。虽然在他的人生档案里,没有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和炫目的光环,但我们在总结回顾中国急救医学的发展史时,永远不会忘记的是他——堪称“中国急救医学第一人”邵孝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