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科学服务
医务处落实2013年三项重点工作举措展示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
医疗安全是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保证医疗安全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从纠纷处理转向纠纷管理,重视关口前移和事后警示。其次,针对医疗纠纷原因,立项管理,专题改进。第三,主动上报不良事件专人管理,形成科级、处级和院级三级管理模式。第四,推广手术风险评估及分级授权制度,促进手术安全。最后,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构筑协和医疗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可预防的重大医疗安全事件零发生,病人安全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最大的节约!
加强对非计划再次手术及长期住院病例的管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最大利用效能,让更多病人获益。
绩效考核指标科学化,鼓励收治疑难重症病人。首先,收治病种须与我院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的地位相适应。其次,统计分析病种死亡率是否为全国最低。最后,按病种分类,对床位使用率和平均住院日进行科学的考核。
医务处还就在实验室合并、危急值管理、手术效率管理、单病种管理、血糖仪整顿及缩短预约和报告时间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促进优化流程整合资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让病人满意。
按照医保拒付类别有针对性地分析整改,减少医保拒付。
优化院区布置做大做强西院
树立大局意识,服从医院整体安排。全力配合医院和相关工作小组做好协调和组织工作。配合科室做好搬家工作,制定搬家流程和应急预案,确保医疗安全。
加强学科建设
首先,全方位做好服务和协调工作。其次,做好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沟通工作。第三,积极组织新一轮临床重点专科申报工作。第四,简化程序,加快新技术、新项目的上报和审批。最后,协助临床做好医疗质控和病人安全工作。
加强处室自身建设
首先,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快医务处信息化建设。已建立全院医师数据库;实施执业医师考核、传染病和职业防护培训网络信息化;建立我院执业诊疗范围和项目数据库;推进临床路径信息化;利用评审软件开展自评工作。其次,全面试行主责、副责(AB角),岗位责任制下的项目管理。再次,一岗多能,密切合作。最后,加强执行力和自我学习,针对性开展业务培训。
厉行节约优化布局建设学科
检验科落实2013年三项重点工作举措展示
控制试剂成本,厉行勤俭节约
检验科通过分析科室支出成本比例和明细组成,发现试剂成本比重最大,占科室总支出76.14%。因此,检验科进行了试剂成本的组间比较,成立了由主任、组长、试剂管理员和技术骨干组成的试剂管理组。试剂采购采取竞价与议价相结合的方式,分为开放试剂和封闭试剂。对于开放试剂,经过对2-3家厂家提供的试剂进行性能验证,选择质优者进行竞价,价低者入;对于封闭试剂,由厂家签署承诺书保证最低价,再与兄弟医院进行比价,非最低价者再次议价。
在对检验方法进行调整后,检验科预计2013年全年节约试剂成本至少55万元,节约设备购置费160余万。利用信息技术与手工工作流程改进,杜绝细菌室漏费现象。
为了鼓励检验科人人树立节约观念,检验科开设厉行节约有奖建议箱,收集了多项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倡导垃圾严格分类,节省垃圾处理成本;尽量减少一次性耗材的使用;设置不同菌株药敏组合,节约平皿、纸片和人力;合理订购试剂量,避免过期;集中检验项目,避免浪费;倡导节约美德和习惯的培养及设立专人定期公布日用耗材的花费等。
优化院区布局
2012年北区新门急诊楼启用后,检验科“六区合三”,通过岗位调整,节约了人力资源。急诊白班与常规白班合一,减少2人;东院周末节假日班由北区六层门诊和急诊值班者共同承担,减少1人;东院内分泌组流水线拟减少2人。借助院区调整布局契机,检验科现有九个区进一步优化重组。
加强学科建设
检验科重视人才培养,培训形式多样,包括出国培训、腹腔感染中国23家教学医院多中心培训、真菌感染北京28家医院培训、住院医师培训、轮岗培训、新员工培训、专业组全员培训、上岗培训、周三定期培训及英语角培训、定期文献报告会等。
此外,检验科还很重视分子生物平台的建设,建立了感染相关、肿瘤相关、遗传相关及其他多种基因检测平台;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缩短出报告时间;开展新技术,如MALDI-TOF技术快速鉴定病原体、液质联用技术检测环孢A、塑化剂、毒物药物分析、氨基酸及VitD等;设立外院标本检验接收窗口,提升辐射服务能力。
针对如何落实办院理念,实现科室目标,检验科和大家分享了经验和思路:节约试剂,专业信息是管家;节约人力,院区布局是契机;节约设备,流程优化是关键;学科建设,人才辈出是希望;落实理念,管理团队是核心。检验科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为临床科室提供“准确、快捷、热情”更好更好的服务。
厉行勤俭节约做好精细化管理
财务处落实2013年重点工作举措展示
做好财务精细化管理,完善成本核算
第一,细化内部核算基础,规范内部结算制度;第二,“谁受益,谁承担”,减少中间分摊环节;第三,推进网络化、规范化管理;第四,做好数据分析、通报和展示;最后,做好项目核算准备工作。
加强物价管理,做好新的医疗服务项目的对接
首先,分清可收费耗材和不可收费耗材,对于不可收费耗材计入科室成本;其次,参照物价政策,加强病历检查,避免漏收和多收;第三,推行电子文档传送;第四,严控耗材入院价格。
合理分摊新门诊楼运营成本,推动新门急诊大楼高效运转
第一,制订合理分摊标准,包括房屋、物业、保洁、保安及水电费等;第二,各科室按占用的使用面积分摊费用。核定科室在北区门急诊楼的占用面积;确定北区公用面积;确定公用面积分摊计算方法;第三,推行北区运行成本效益分析,提高新大楼的使用效率。
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首先,及时办理资产登记;其次,责任落实到人(科主任、资产管理员);第三,资产转移办理好调配和交接手续;第四,每年进行资产自查和清查工作;第五,严把资产购置关;第六,严格报废手续,使用年限不满的设备,报废需严格论证;最后,逐步落实资产使用效益评价工作。
加强管理,堵住漏洞,保证收入
第一,加强门诊院窗口收入审核,确保不漏费;第二,参照门诊退费制度,严格控制退费;第三,完善住院病人欠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欠费;第四,本着节约合法的原则,严格审核每项支出。
加强管理控制成本
器材处落实2013年重点工作举措展示
器材处针对“厉行勤俭节约”工作,从合理配置设备、配置标准化、耗材配件的基数管理模式、节约利用、阳光采购及再用设备管理几方面,展示了具体措施。
医疗设备的合理配置与使用评价
在加强医疗设备购置前论证方面,申购部门应综合考虑申购设备“先进性、实用性、使用条件、行业现状”等因素,制定量化的绩效目标。
在探索医疗设备使用评价方面,配合“医院经济效益评价监督工作小组”、财务处、审计处探索医疗设备使用评价与绩效考核办法。结果与后续设备申购挂钩。
在设备报废和处置方面,要严格控制未满折旧期的设备报废,开展专门的论证审批,报废大型设备需进行技术鉴定和第三方评估。
通用设备和物资的配置标准化
在配合医院优化院区布局工作方面,逐步实现病房等区域设备和物资配置标准。协助护理部、北区综合办、建管办,实现病房、诊疗区设备物资标准化。
在完善家具和办公设备的配置标准方面,与信息处、后勤保障处合作,摸索办公用品、家电等配置标准。并集中议价采购设备。定期更新配置、竞价遴选供应商。
探索耗材配件的基数管理模式
消耗性配件、工具等实行配置基数管理,采取以旧换新模式发放。配合手术室、后勤保障处,加强对低值易耗手术器械、后勤维修工具等经常需要更新物品的管理,设定适当的配置基数,采取以旧换新模式发放。
耗材实行基准量管理。与护理部、财务处合作,实行非收费性医用耗材基数管理,根据历史数据,建立基准量,定期反馈相关部门,为科室管理和核算提供参考。
物尽其用,防止重复购置和浪费
外科楼搬家,科室所有物品整体搬迁,原则上内部办公区使用原有家具。对非窗口办公区域设备物资配置,原则上首先选用老旧物品,对通用家具等物品,在保障功能前提下,全院调配,充分利旧。
把好采购价格控制关口
确立内部控制价。配合“医院经济效益评价监督工作小组”,进一步完善购前询价流程,加强价格调研和比对。
强化竞争机制。科室采购小组认真做好招标前的集体调研和配置论证工作,尽量避免单一意向采购,在保证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开放竞争。
做好耗材和物资供应商的遴选和评价,完善年度满意度调查,价格审核和评价,以强化供应商遴选和竞争。
控制设备运行成本,做好耗材、备件、维修等设备运行成本因素评价和价格控制。
政府采购与供货
要坚持供货商竞价、网上竞价等二次谈判方式,同时尽量实行集中采购,遴选年度协议供应商。
加强在用设备管理
器材处与财务处国资办合作,落实在用资产管理。做到责任到人,资产转移办理转账手续,机构调整、人员变化办理交接手续,配合财务定期资产清查,做到账物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