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1983-2013 中国急诊医学30年
时间:2013.05.02 字体: 作者:陈明雁 郭晶

                           急诊医学三十年回顾
 
    2013年4月12日-14日,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今年恰逢中国急诊医学30周年,全国各大医院的急诊科、ICU、儿科、呼吸内科、麻醉科医生欢聚一堂,与来自美国、意大利、法国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6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高峰论坛再次以3000名注册会员、20余分会场、100多场专题报告刷新会议规模,向中国急诊医学30周年暨协和急诊医学30周年献礼。
    回顾中国急诊医学走过的30年,无不闪烁着协和人的智慧火花,无不凝聚着协和人的辛勤汗水。
    中国第一个急诊科的诞生
    1983年之前,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执行“急诊主治医师负责制”,由内科一名对急诊工作比较了解的主治医师长期值班,负责巡查在急诊室留观的病人以及救治危重病人。邵孝鉷大夫就是这个制度的第一任主治医师。
    两年后,急诊室的状况日益改善,事故和纠纷几乎没有,内科希望把邵孝鉷大夫调回去。他不愿这个对急诊病人有益的制度就此终结,写了两封报告,分别给当时的大内科主任张孝骞教授和党委书记王辅明同志,要求把自己的人事关系调到门急诊科。两位领导都同意了,邵孝鉷就固定在了急诊室。
    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决定设立独立的急诊科。陈敏章院长签署命令书,邵孝鉷被任命为第一任主任。
    邵孝鉷受《中华内科杂志》邀请撰写一篇介绍“emergency medicine”的论文,他译成了“急救医学”。张孝骞主任审稿时改成了“急诊医学”,并解释说:“如同手术是外科的重要诊治手段一样,‘急救’也只是急诊医学的一种手段。急诊医学包括的范围应该更广。”急诊医学这个叫法就此延续了下来。
    邵孝鉷出任急诊科主任后,陈敏章院长与他面谈,希望把这一新兴学科办出特色,同行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协和医院的急诊科。邵孝鉷认为应该立一个“科训”。过了几天,他上交的科训是“高速度、高效率,一切为急伤、病人”,陈敏章院长又补充了一句“高度责任感”。
    中国第一个完全独立建制的急诊科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邵孝鉷也成为了我国急诊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急诊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认为,中国急诊医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草创期、平稳发展期以及高速发展期。
    从1983年到1986年是中国急诊医学的草创期。
    这一时期,急诊不被承认为专业,急诊工作由其他相关专业的医师承担,而且没有院前急救系统。
    急救医学迈向第二个阶段的时间起点是1986年,标志性事件是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于1986年5月正式成立,这就从学术上承认了急诊医学的学科地位。邵孝鉷教授当选为第一届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主任委员,后来又连任了第二届。
    在这一平稳发展时期里,急诊成为了独立专业,具有相关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的学术组织。但尚无成型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和亚专业,急诊专业并未得到其他专业的足够重视,从业人员几乎没有专业出身的。
    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2003年SARS出现,急诊医学进入高速发展期。这一时期的急诊医学已具备成熟专业的一切特点,形成了自己的亚专业,有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与其他专业地位平等,具有成熟专业所具有的一切学术组织。
    就连电视、电影屏幕上,以急诊科为平台的医疗剧也是一年比一年多。作为以解决社会日常紧急医疗需要和严重伤病救治为目的的“特种部队”,急诊医生的工作日益得到了同行、患者和社会的认可。


    从“军阀混战”到“正规军”
    2003年以后,协和急诊科拥有了国内第一支专职的急诊医护队伍。这一改变有多么重要,郭树彬副主任可谓深有体会。
    多年前在外院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伙子醉酒驾车撞倒了交通指挥台,被紧急送到当地医院的急诊科。患者头部伤势明显,收入脑外科治疗,一小时后猝死,尸检证明死因是主动脉根部撕裂、胸部骨折。
    医院和科室为此作了全面、深刻的反省。参与处置的都是副主任医师级别及以上的医生,为什么还是会漏诊?主动脉根部撕裂应该立即死亡,为什么病人又在一小时后猝死?
    真正具有急诊专业素质的医生会清楚地意识到,由于病人受到方向盘冲击容易造成纵膈摆动,车祸伤的检查流程应包括头、颈、胸、腹,甚至全身多系统评估。该患者因胸部骨折导致主动脉根部撕裂,又因心肺复苏加重了伤势,正是因为诊断不专业、抢救不专业才导致了患者死亡。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案例发生在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鼓楼发生美国游客刀扎伤事件,其中一名伤者被送到了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
    “患者肝门的血管断了一半,失血达到8000CC,要知道一个成年人全身血液加起来不过5000CC。输血不及时,病人就会立刻死亡。”亲历抢救过程的郭树彬教授解释道。
    在极危重病人的处理中,协和急诊人的专业素质就体现出来了。他们第一时间进行循环系统的复苏,同时用床旁超声开展检查,判断伤情。同时启动协和独有的紧急输血机制,从发出医嘱到输上血不到15分钟,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协和医院的快速反应和有效救治得到了卫生部、外交部的高度评价,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急诊工作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最直接获得生命支持的同时,获得与病情相关的临床资料。”郭树彬教授如此评价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一个好的急诊科就是一方百姓的健康守护神。”
由规模扩张、高速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
    谈及急诊医学的未来之道,于学忠教授提出两点认识:“第一,从管理走向经营。管理是提高效率,经营是提高效益。第二,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通过制定指南、规范和流程,让诊疗有律可循,有据可依,有助于防止医疗事故,使病人付出最少,收益最大。”
    30年来我国急诊科发展很快,但各个医院急诊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医疗质量、人文关怀、服务态度、收费标准等参差不齐。因此,我国急需对急诊科的管理、急诊专业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详尽、分级量化的指标体系。
    作为卫生部、北京市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的依托单位,北京协和医院正在着手制定《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医院急诊科质量管理与控制标准》,使其更有可操作性,更好地为急诊患者服务。质控中心还将启动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拥挤情况调研,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力争改变急诊拥挤的状况。
    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是传播先进理念、推进学科发展的又一平台。2011年,全国200余位急诊主任通过会议发出倡议,呼吁国家建立覆盖全国的灾害紧急医疗救援网络。2013年,会议又将集中下发输血、高血压、胰腺炎和急诊医生主导的超声检查等4项指南。
    1983年,一群怀着共同梦想、勇于创新的医务人员在卫生部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了急诊医学这个新学科。如今30年过去,急诊医学经历了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种严峻考验,正崛起为医学领域一个新兴的、极具活力的、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科。他们的成长足迹令人瞩目,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中国急诊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草创期(1983年-1986年)
    标志性事件:
    1983年,中国第一个完全独立建制的急诊科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
    1986年5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从学术上确立了急诊医学的学科地位。
    特点:
    急诊不被承认为专业;急诊工作由相关专业承担;无院外急救系统。
    2、平稳发展期(1987年-2003年)
    标志性事件:
    2003年SARS肆虐,向急诊医学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
    特点:
    急诊成为独立专业;具有相关理论体系;有自己的学术组织;无成型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未形成亚专业;不受到重视;从业人员非急诊专业出身。
    3、高速发展期(2003年-至今)
    特点:
    具有成熟专业的全部特点;已经形成亚专业;有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与其他专业地位平等;得到同行和患者认可;具有成熟专业所具有的全部学术组织。

 

【中国急诊医学大事记】
    1980年,卫生部颁发“加强城市急救工作”文件,从这个文件开始,我们国家开始重视急诊学科的发展,各医院逐渐成立急诊科。
    1982年3月卫生部召开了“建立城市急诊工作的咨询会”。
    1983年,卫生部颁发了“城市医院急诊室(科)建立方案”,医院名单: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青海省人民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南京儿童医院、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牡丹江第一人民医院、廊坊市人民医院、淄博市中医院……
    1983年,邵孝鉷教授、周玉淑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中国第一个完全独立建制的急诊科,并召开第一届全国急诊医学研讨会。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法”(草案第二稿)通过,对我国急诊科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1986年5月,中华医学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标志着我国医学界确定了急诊医学为独立的医学学科,邵孝鉷教授当选为第一届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主任委员。
    1995年,卫生部联合人事部正式批准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并确认其为与内、外、妇、儿科并列的二级学科,急诊科设立为一级科室。
    2003年,急诊人作为一支特种部队,在2003年抗击SARS战役中专业医护人员首当其冲、无私无畏。
    2005年3月17日,卫生部104号文件《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的通知》进一步推动急诊科发展。
    2007年,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举办首次会议。
    2008年,“5.12”汶川地震急救医疗队奔赴前线,责无旁贷地坚守在抗震救灾最前沿。
    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在北京成立,于学忠教授任第一任会长。
    2009年6月,卫生部正式出台了《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指导与加强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2011年10月26日,卫生部急诊医学质控中心正式成立,旨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规范急诊科流程标准化建设,标志着“急诊质量控制和改进”的航程正式起航。

 

原载于2013年4月16日《健康报》——

                          急诊医师临床操作将有指南

    本报讯 (特约记者 孔令敏)4月13日,第七届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在恰逢中国急诊医学建立30周年之际,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推出《急诊临床实践操作指南(草案)》,呼吁各医院确保急诊科在15分钟-30分钟内获得第一袋供血,以抢救更多急性大量失血患者。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郭树彬介绍,《操作指南》主要包括4部分:急诊紧急特殊情况输血指南、急诊超声临床指南、急性胰腺炎临床实践操作指南、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目前,我国很多医院流程不顺畅,难以确保急诊急性大量失血患者输血的“时间窗”,因此应尽快建立快速的全国应急输血规范,让急诊科在半小时内获得第一袋供血,这样不仅可以挽救患者生命,更能减少患者的脏器损伤,达到精细化治疗的效果。
    中国第一个完全独立建制的急诊科1983年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该科首任主任邵孝鉷是我国急诊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原载于2013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专家呼吁加强医院急诊科管理

    本报讯(记者 陈明雁)在日前举办的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上,专家呼吁加强对急诊科的管理和急诊专业的建设,建立规范的诊疗流程。
    今年是我国急诊医学诞生30周年。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介绍,1983年,中国第一个完全独立建制的急诊科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30年来,急诊医学在我国快速发展。但各个医院急诊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医疗质量、人文关怀、服务态度、收费标准等参差不齐。因此,急需对急诊科的管理、急诊专业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详尽、分级量化的指标体系。目前,北京协和医院正在制定《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等相关标准。

 

原载于2013年04月15日《北京晚报》——
                            急诊患者三成“不急”
    本报讯 (特约记者 贾晓宏)三甲大医院急诊科人满为患已经成为常态,而这本不该是急诊科的理想状况。在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抢救室一共有16张病床,但经常加到40张。北京三甲医院急诊不挤反倒新鲜,到大医院看急诊,轻症患者需要等候。
    在昨天闭幕的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上,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说,今后,急诊科应该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通过制定指南、规范和流程,让诊疗有律可循,有据可依,使病人付出最少,收益最大。记者了解到,在我国,急诊医学刚到“而立之年”。于学忠说,30年前,我国第一个急诊科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建科时每天接诊的患者只有六七十人,现在协和医院急诊科每天接诊患者高达六七百人;急诊科的面积从原来的80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8000平方米,医务人员从建科之时的10多人发展到200人。但是,北京协和医院的急诊科还是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急诊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就拿协和医院来说,每天至少有将近30%的患者是不需要看急诊的。”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朱华栋介绍说,有些人来看急诊可能嗓子不太舒服或者只是失眠了。目前北京市卫生局规定各大医院“不得拒收患者”,因此,这种“来者不拒”原则导致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属急诊的轻症或非急诊患者,比如感冒、发烧和一些慢性病等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有限的急诊资源,也延误了急、危、重患者的救治时间。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轻症患者看急诊往往要等候很长时间,急诊优先抢救重症患者。目前,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急诊科的分诊台,也会对急诊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优先保证重症患者得到治疗。
    除这些不急来看病的患者外,真应该看急诊的患者到了急诊后,还面临着转出渠道不畅的问题。有的患者是需要转到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的,但科室也没有床位;有的患者则是一人多病,难以找到合适的科室接收。这样一来,本应像个“大通道”的急诊却流通不畅,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急诊拥挤。
    市民到底该怎么看急诊?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建议市民,如果心梗、脑梗等急性疾病发作或发生大创伤时,要就近就医,争取每一秒,力争在抢救的黄金时间内抵达医院;如果患者就是普通的感冒,身上出了点小疹子,或者一不小心出现小的切割伤等,看这些小病别迷信大医院,家附近的二级医院急诊科都能解决;一旦进入医院,到了急诊科进行救治,在治疗的过程中应遵循医嘱,尽量配合医生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