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协和专家带您走进糖尿病及并发症防治的“心”天地
时间:2013.01.14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平凡 郑文婷

    12月22日上午,协和糖尿病中心大型年终咨询报告会在北配楼三层多功能厅举行。报告会由协和糖尿病中心、内分泌科和新闻宣传中心主办。张抒扬副院长、内分泌科向红丁教授和李文慧副教授、肾内科李明喜教授、血管外科刘暴副教授、神经内科管宇宙副教授、营养科陈伟副教授、眼科张枝桥医生等专家参会并做了精彩报告。300余名糖尿病病友及家属参加了此次报告会,受益颇丰。会议还得到了搜狐健康、好大夫在线、糖友网、北京晚报等媒体的大力支持。
    张抒扬副院长、新闻宣传中心段文利主任、内分泌科向红丁教授在报告会上先后致辞。张院长谈到,目前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人数已达我国成人人口的四分之一,想要管理好这么庞大的一个患者群,需要开拓新方法和新思路。今天的会议就是要从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方式来与患者面对面交流,使更多的患者受益,这是协和落实“待病人如亲人”办院理念的具体行动,也是今天请各位专家参会的目的与希望。
    此次报告会分专家现场报告和专家访谈录像两个环节。八位专家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分析了糖尿病及并发症诊疗预防的现状及最新进展,同时,针对各自专科的糖尿病并发症防治问题在分会场进行了访谈录像,为今后的糖尿病及并发症宣教工作奠定了基础。现将专家的现场报告整理摘录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协和糖尿病中心大型年终咨询报告会专家精彩发言集锦


    心内科张抒扬教授:防治糖尿病就是挽救心脑血管

    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等的危征,糖尿病防治就是挽救心脑血管。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的主要死因是心脑血管疾病,大约占所有糖尿病死亡原因的80%,这其中75%死于冠心病,25%死于脑血管和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心脏病的危险比常人高2-4倍,中风危险则比非糖尿病患者高5倍。有研究发现,既往有心梗史的患者,7年内再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概率为18.8%,糖尿病患者则为20.2%。也就是说,糖尿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和有心肌梗死的患者一样,甚至更高。如果患者有了糖尿病,又出现了心梗,其再发心梗危险则急剧上升至45%。欧洲心脏病调查发现冠心病患者约有三分之二合并高血糖,而在中国,这一比例则高达77%。
    糖尿病合并的冠心病临床上有什么特点呢?由于患糖尿病多年而导致痛觉神经受损,使糖尿病心绞痛不典型、不明显,可以仅出现胸闷、气短、胸憋,也可以发生没有任何症状的心梗,称为无痛性心梗,容易引起猝死,后果很可怕。该病的预防需要定期到医院查体,尤其是查心电图,并重视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综合管理包括血糖的严格控制、戒烟、血压达标、血脂达标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要戒烟。在血脂管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仍为最重要的干预目标,对于糖尿病患者LDL-C的目标应为<100mg/dl (2.59mmol/l),而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或者其他靶器官损害者,其目标应设定为<70 mg/dl(1.8mmol/l)。

    肾内科李明喜教授:重视并规范糖尿病肾病的诊治
    
    为了解糖尿病肾病诊治特点,让我们共同看一个病例,一名患有糖尿病13年、高血压1年的中年男性,由于没有严格的监测和治疗,今年1月出现眼睑和下肢浮肿,尿中泡沫增多,检查发现尿蛋白阳性,肾功能下降,已发展到糖尿病肾病Ⅳ期。糖尿病肾病因为早期无明显不适,容易被忽略而贻误病情。早期的表现可能是尿中较多的气泡产生(俗称泡沫增多)。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就需要每年至少到医院筛查一次微量蛋白尿。
    此外,广大患者要尽量避免服用一些来路不明的偏方秘方、祖传秘方,这些假药甚至可能会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通过早诊断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是可以逆转的,所以敬告广大患者千万不要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神经内科管宇宙副教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预防重于治疗

    一名老年男性,患有糖尿病8年,血糖波动较大,半年前出现双足底麻木伴蚁行感,1月前进展为针刺样疼痛,严重影响睡眠和情绪,经检查被诊为糖尿病神经病变。这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是最常见的,一般发生率为20%—30%,往往在患有糖尿病5—8年后发生。开始的表现是麻木和疼痛,夜间较重,可以有蚂蚁爬的感觉,忽冷忽热,有时候只有发凉发冷,严重者会影响睡眠和情绪。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有多个方面:一是重在改善血液循环,比如口服丹参滴丸一类活血药。但是目前市场上这类药物五花八门,应该使用正规医院药品目录上的药物,一般用1到2种就够了。二是服用神经营养药,这样药物同样也是鱼龙混杂,目前真正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也就是B族维生素。三是对症治疗,需使用治疗神经痛的药物,当然中医按摩、理疗等也有一定作用。对于以上病例,我们也是秉承这样的治疗原则,并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我们先给患者静脉使用凯时,改善外周循环,接着B族维生素、肌注两周弥可保,之后改为口服,此外还用了比如神经妥乐平和乐瑞卡等止痛药物。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情绪也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又重拾晚年幸福。

    肠外肠内营养科陈伟副教授:糖尿病患者的营养五“痛”

    糖尿病患友的饮食一般都有“五痛”,即食物选择之痛(吃什么)、风味之痛(怎么吃)、复杂计算之痛(吃多少)、社会交往之痛(和别人怎么吃)以及长期坚持之痛(怎么长期吃)。中华医学会设计了两种量具来教会大家掌握食物的摄入种类和量,一个量具是标准餐盘,另一个量具则是我们的一双手。标准餐盘的作用是合理分配食物的比例,比如说肉蛋奶加起来相对和主食的量差别不大,各占盘子的四分之一,蔬菜水果占另外一半,中间吃点调味品。手掌的法则,则是让大家更加方便简单地来进行食物剂量的计算。比如说一顿饭吃一个拳头的粮食基本上对我来讲就合适了,肉吃掌心这么大的一片就可以了,水果则吃网球这么大就足够了。糖尿病患者没有必要单独就餐,在长期跟别人交往的时候,可以给自己一个专用的餐具,把自己该吃的分出来,做到心中有数就行了。
    怎么坚持呢?我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每礼拜或者每个月给自己一点小奖励。若这个月都做得很好,想吃冰激凌,那就吃一口奖励自己,下个月再从头开始。馋和饿,其实是可以衡量的,你馋了就把最馋的东西列出来,很正规的吃一次,只是量不要多就可以了,这是有利于坚持的。一个成功的营养治疗需要患友们保持乐观的心态,协和医院的营养师和医生们都愿意帮助大家达到这一目的。

    眼科张枝桥医师: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六期的针对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共分六期,一期是微血管瘤,这个时候往往没有任何症状。二期叫硬性渗出,它是从血管里透出来的一些脂类沉积在视网膜上。三期是软性渗出,在眼底出血的边上有一些白白的东西。如果前三期病变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就会发展到四期,也就是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这些血管很脆弱,容易破裂引起出血。如果出血扩散到玻璃体里,就会把整个视网膜前的玻璃体遮住了,视力就会明显下降。长期出血会出现白色的大片膜状东西聚集在视网膜前,形成玻璃体视网膜前的增殖膜,这就是五期。如果这个膜越长越厚,会引起视网膜脱离,这就到了六期,视力会非常差,只能看到几个手指头,甚至只能看到影子。
    前两期和较轻的三期,我们一般的建议是药物治疗,在控制血糖的前提下,给一些例如羟苯磺酸钙或卵磷脂络合碘等药物。激光治疗一般用于较重的三期或是四期的病变。如果到了玻璃体出血,或者五期六期了,则要做玻璃体切除的手术,才能保住视力。

    内分泌科李文慧副教授:要重视低密度胆固醇的治疗

    40岁以上的人一旦患了糖尿病,80%的人都会出现心脑血管问题。所以如果肝功能能够承受的话,95%以上的人都需要用他汀类进行治疗。内分泌科长期随诊的患者,我们每年都监测患者的肝肾脂指标、糖化血红蛋白、8小时尿微量白蛋白、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彩超。我们发现血管斑块稳定甚至消失的都是那些降压、降脂、降糖药按时按量服用的患者,效果不好的往往是服药不规律的人,可见服药的重要性。有些患者担心药物的肝肾毒性而不敢长期持续服药,其实大可不必担忧。现有控制三高的常用药物,都是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安全有效的药物。如果讳疾忌医,讳疾忌药,不及时治疗,到医院发现血管堵了,如果有机会放支架,做球囊扩张的人,还算幸运,不少患者连这个机会都没有。此外,减肥应根据不同年龄制定个体化目标,年纪越大,体重指数应该适当放宽一些,否则体重过轻对身体反而有伤害。我们希望广大患者都能拥有健康、快乐和长寿。

    内分泌科向红丁教授:驾好五套马车,实现五项达标

    我先给患友介绍一个需引以为戒的病例。男性,61岁,某饭店厨师,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吸烟多年,从来没有遵医嘱好好控制。因磕碰后左足小趾破了个小口,很快感染了,脚趾坏死,截了肢。截肢后3个月,由于不能活动导致下肢血管栓塞,栓子脱离后又栓在了肺上,最后因为肺栓塞抢救无效死亡。这是个非常惨痛的教训,这位患者如果一开始就重视糖尿病,其实是可以更长寿的。比如陈立夫先生,他58岁患糖尿病,带病45年,注射胰岛素30年,最后活到103岁。   
    我总结自己多年来的诊治经验,提出“五套马车”和“五项达标”的概念。“五套马车”是指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教育治疗和病情监测;“五项达标”则是体重、血糖、血压、血脂和血粘达标。祝愿所有的糖尿病人都能够驾好五套马车,实现五项达标,从而颐享天年。

    血管外科刘暴副教授:尽早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患病率约为20%,最早的表现是间歇性跛行,也就是说走三四百米后会出现小腿疼痛,上楼或走上坡路时症状会加重,休息后可以缓解,再行走则会再次出现疼痛。此外,还有一个典型表现就是伤口难以愈合。一个小伤口,一般人10天就能长好,糖尿病足患者可能1-2个月都难好,甚至还会发黑溃烂,医学上称为“坏疽”,进而不得已采取截肢。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风险是正常人的40倍,可见预防和及时治疗对保障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是多么关键。一旦患者确诊为糖尿病,就应该常规筛查下肢动脉彩超。彩超除了反映下肢本身血液供应情况外,还可以把它作为一个预警窗口,预测冠状动脉、脑血管和肾动脉的状态。若下肢动脉有狭窄,则冠状动脉狭窄的概率就明显增加,这就敲响了警钟。
    广大患者非常关心治疗细节。单纯间歇性跛行首选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比如阿司匹林)、扩张微循环(凯时静脉输注)药物,再加上行走锻炼,这可能需要较大的毅力,虽然疼痛,但它可以促进肌肉收缩和侧肢循环建立。如上述措施3-6个月后仍不见效,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以往采用的搭桥手术创伤较大,需要全麻做,耗时也长。2005年以来,我院开展了微创手术,在局部麻醉下,一个针眼,通过一根导丝、一个小球囊就能重建血运,大大减少患者的痛苦。希望所有的糖尿病患友都对下肢病变重视起来,尽早预防和治疗周围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