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NIH临床中心病理实验室主任John CarOberholtzer合影
一直有赴美学习的愿望却总未能成行。2009年,在协办“中美临床与转化研究国际论坛”时,有幸结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临床中心主任John I. Gallin博士,并获得前往NIH进行临床研究管理培训机会。这是一个学习科研管理的高级培训项目,也是学习临床与转化研究管理的机会。作为医院第二批百人计划的一员,国内医学机构获得该培训机会的第一人,我带着憧憬、希冀和对医院的感激,赴大洋彼岸学习。
NIH位于马里兰州Bethesda,是美国乃至全球生物医学最高水平研究的聚集地,是全球生物医学研究者向往的地方。这里如同联合国,有来自世界各国不同肤色的求学者和献身生物医学研究的同行。
我参加的是一对一的高级科研管理培训项目,需根据个人兴趣和工作需要制定培训计划。为提高培训效率,在到NIH之前,我就将感兴趣的培训版块和内容,与相关人员进行多次沟通。项目负责人是NIH临床中心的常务副院长Fred P Obnigeni博士,专职秘书是Terra Moody女士。在报到当日秘书就培训安排向我进行了详细介绍。随后与项目负责人见面,明确我可以根据学习进度,提出需要补充培训的内容,他会尽量满足。
在NIH期间我主要完成以下培训内容:NIH基金申请、评审程序和系统;NIH伦理审核内容和程序,重点学习受试者保护、国际合作中伦理审核的要求和合作项目IRB审核协议内容及备案程序。参加并完成IRB新成员的培训课程、旁听IRB审核会;科研协议签署和注意事项——多种技术转让协议内容及其注意事项;组织/血液标本库的管理——理念和共识;转化研究的过程和管理;如何组织研究工作和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等。
负责培训的Rosenblum Daniel 博士会针对我每次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形成文字发给我,他的敬业精神至今让我难忘。
我在培训期间会见了NIH临床中心、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CI)和美国国家资源中心(CSTA)的多位部门负责人和专家。CSTA是近五年组织和资助美国60个转化医学中心的机构。交流期间,我几乎全程参加了转化医学进展和技术转让课程。这不仅让我系统地了解和熟悉转化医学从研究到产品的过程、要求和法律法规,还接触一些经典的成功案例,切实体会了美国开放和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其教育内容与前沿联系更紧密,更具有实践指导价值,而且与转化医学研究的开展相适应。
这三个月里的每一天都要为会谈、课程、交流准备资料,让我觉得充实而富有挑战。此次培训,我基本了解了NIH临床研究相关管理流程,学习了一些先进管理经验,解决了一些曾经在科研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就彼此的合作优势进行交流。在沟通时发现有些问题是NIH与我们,甚至是全球同行面临的共同问题。他山之石虽可攻玉,但有些问题还需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在实践探索中寻找解决方案。
通过这次培训,我得到两点针对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启示。首先,转化医学研究优势与风险并存。它是为了促进基础研究成果的快速向临床转化,但因为在分子水平的远期副作用难以发现,受试者和研究者均承担巨大风险。美国已有受试者难以排解终身的病痛、研究者被迫离职,甚至受到法律制裁的相关案例。其次,资源建设和共享极为重要。建设高水平的生物标本库和临床资料库,是进行转化医学研究与合作的基础,而资源共享,特别是制定共享的规则,有力保障不同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是进行有效合作的基础。
针对以上两点启示,我们在科研管理工作中首先要系统规范地进行伦理审核和培训,特别是项目负责人的培训。其次要重视协议的签署。在临床试验中,协议是受试者和研究者双方共同的保护。在卫生部召开的卫生系统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会议精神”电视电话会议中,陈竺部长在讲话中谈到“要推进医学伦理审查和知识产权保护”,因此重视协议的签署与国家管理思路不谋而合。
通过培训,让我在感知国际前沿知识、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也实现了双方管理上的沟通,让对方了解我们的实力,为以后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科研国际合作越来越多,均会产生相应的管理问题。知己知彼,会让我们减少合作障碍,达成更多共识。
协和作为全国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医院领导提出建设国际先进水平医院的目标,合作和发展是必经之路。知己知彼,放眼未来国际,医院定会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