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成立于1958年,下设临床微生物、临床生化和免疫、临床基础检验与细胞学三个专业组。在李林、陈民钧、林其燧、宋耀虹、刘振元、倪安平等各位老主任的带领下,检验科不断发展壮大。近十余年来承担了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卫生部公益行业基金、世界卫生组织等多项科研项目;同时承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本科生和成人教育学院检验专业的教学工作及全国检验专业住院医师、实习生和进修生的培训工作。
不问贵贱贫富,皆如至亲之想
周二上午,正值门诊化验室的高峰时段,咨询的病人络绎不绝,窗口的工作人员一刻不停地解答各式各样的问题,有问何时取报告的,有问化验标本应该送到哪里的,有问厕所在哪的,还有问周围哪有宾馆的……这时一位年迈的老人举着就诊卡和化验条码趴在窗口,嘴里不停絮叨:“就我一个人,我一个人生活15年了,有病也不敢去医院……我早上4点就出门了,我不识字,耳朵听不见……您帮我看看这是要化验什么呀?”在窗口工作的主管技师程闽答道:“您这是化验尿沉渣,这项化验需要2个小时。”几次回答后,老人家还是听不清,她拢着耳朵喊:“我听不见!我耳背,听不见!”看到这种情形,工作人员主动为她打开了化验室的门,把老人家请到化验室里坐下。老人再一次倾诉她的不易,说时泪流满面。程闽尽力放大嗓门宽慰老人,耐心解释并且优先安排她化验标本。很快,老人拿到了报告单。当她接过结果时已经热泪盈眶,握着大夫的手不停地感谢。程闽说:“当时看到老人这么凄凉的状况,就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如果她要是我的母亲,我一定会好好照顾她!帮助别人后自己的心里也感到特别满足。”疾病和病痛应该是分开治疗的,作为医生,要更加去关心病人的心理需求,有时仅仅需要握住他的手,就能带给病人极大的慰藉。
徐英春主任非常重视直接和病人接触的岗位,经常在会上要求大家学会换位思考,设想自己是千里迢迢来到北京看病的患者,在经历多次的排队和碰壁后,有怨言在所难免,要体会病人们的不易。为此,检验科一直坚持努力配合临床科室,发扬协和精神,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
正是由于坚持贯彻“待病人如亲人”的办院理念,门诊化验室持续多次在门诊部季度统计中实现窗口零投诉。一个人工作的最高层次就是拥有创业心态,乐于奉献,完全把医院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不计较任何报酬,一心扑在热爱的工作上,踏踏实实干事业,竭尽全力忙工作,而检验科正是由于汇聚了这样一批人,才能发展得这样迅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去年门诊化验室收到了两封表扬信,是两位寄生虫感染患者在得到化验室工作人员耐心、热情的服务后,发自内心的感谢。第一位年迈的患者在发现自己导尿管内有活动的小虫子后,奔波多地均未得到满意解释。当他最后拿着标本来到协和门诊化验室时,检验科主管技师张峰热情接待了他。张峰利用休息时间对标本进行了仔细观察,在查阅相关资料后,终于检验出这是一种机会性感染的昆虫幼虫,并耐心地向病人解释,从而解除了患者多日的焦虑担忧。老两口儿很感动,多次来医院感谢张峰主管技师的热心帮助。去年12月,北京下了第一场雪,一位外院病人家属冒着大雪在快下班时跑到了门诊化验室,由于道路湿滑还扭伤了脚。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询问能不能检查肺泡灌洗液里的寄生虫,正准备下班的张峰了解情况后,热情地接待了病人家属,鉴定出了这种寄生虫,并耐心地解答了患者家属的问题。本来要赶到北医三院做检验的病人感激地说:“您让我少跑了好多的路!”
门诊化验室加班加点是常态。从2009年日均工作量1200多人次,到现在日均工作量超过2500人次,以老党员为表率,流式尿沉渣检查小组工作人员,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经常不能中午准时下班。因为这个实验需要保持标本新鲜,如果标本放置时间过长,会影响细胞形态和实验结果。正是出于从心底里关心病人,要对得起病人的信赖,所以就算加班为患者服务,他们都没有怨言,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分远近亲疏,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男女老少。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学者于丹教授所说:“北京协和医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好大夫,从不拿专业知识吓唬人,而是传递积极乐观、生活一定会更好的信念。传递态度,影响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在检验科会议室里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一个大幅画框,画上层层叠叠印着的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红手印,它们热闹地聚在一起,好似绽放出明艳快乐的笑声。画的右边用隽秀的隶书写道:“协和之家携我成长,心的家园新的梦想”。这幅画是由检验科进修生亲手制作并送给科里的礼物,以感谢协和检验科对他们的精心培养。
检验科每年两次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入科时间大约在每年5月份和10月份。进修医生的培训包括现场实习和理论授课。理论授课时间为每周三下午1:30-4:30,通常为两个专题,由检验科各专业的特长人员进行授课。每周四下午是现场教学时间,进修生、住院医、实习生甚至其他科室的同事都积极来参加。每周五下午有英语角,每月还要举办一次文献报告会,鼓励大家不断进步。一位进修生谈到在检验科学习的经历时说:“这里的老师们不单单教会了我们如何工作,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学习和做人。他们对我们的衣食住行无微不至的关心,令远离故乡的我们备感温馨。他们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机会,极大地鼓励和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伟大和荣耀,也让我们真正领悟了协和医院的灵魂精髓,那就是协和人风雨历程九十载传承积淀而形成的协和精神。”
在检验科这个大家庭里,无论是进修生还是正式员工都会得到丰富的培训机会,其中英语培训是一大亮点。每周举办的英语角活动将近三年从没间断过。从贴近生活的《走遍美国》,到专业的医学口译,内容涵盖了病历分析、口译技巧、影视欣赏、旅游美食俚语和情景剧表演等。每次活动的题目由主讲者选定,所有人都有讲课的机会,每个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英语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据英语角创办者、生化免疫组的张麟介绍,虽然平时大家都很忙,但参加英语角的热情却相当高,这要归功于检验科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除了每周的英语角,每月还会举办英文文献汇报会,在去年的首届英文文献报告大赛上,评委对来自检验科的选手扎实的英文功底和严谨的科研思维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为了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检验科鼓励年轻人多参加国内外大型会议,加入“百人计划”,参与科室管理。临检组副组长郭野说:“检验科的队伍很年轻,科里为年轻人提供了很多施展才华的空间,不少年轻人都加入了管理层。协和年青人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比其他医院要多,我们在会议现场经常会发现其他医院来参会的都是科主任。为了保证公平,学习的机会尽量分给不同的人,真正做到人人机会均等。”浓厚的学习氛围像一杯香浓的咖啡,它香醇的气息吸引着每个人,啜之神清气爽,品之回味无穷,日积月累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让人欲罢不能了。
人心齐,泰山移
检验科是个拥有144名员工的大家庭,三个专业组分布在门诊、急诊、住院楼、老楼、特需等13处不同的地方。怎样做到人散心不散,保持团队凝聚力呢?这得益于检验科在管理方面所做出的诸多创新性举措。
各组管理层的沟通非常频繁,为了及时传递信息,他们通常会通过邮件沟通,同时抄送给所有相关人员。比如在一次例会上讨论了关于在北区打印检验结果流程优化的问题,有的人在会后想到了改进建议,当天晚上就通过邮件和大家沟通,并非常及时地收到了同事们的反馈,很多邮件都是在深夜发送的。
集思广益得到的建议采用往往率非常高,由于建议受到重视,大家参与讨论的热情越来越高,工作的积极性、自主性就更强了。正值医院北区搬迁的重要关头,新购进的十多台大型仪器需要进行性能验证和校准,为了获得北京市医学实验室间结果互认,工作人员还要加班加点进行大规模的实验室日常仪器结果比对。临检组技术主管李建英为了进行新仪器的评估和性能验证经常加班到晚上九、十点钟;还在哺乳期的门诊专业组组长助理杜娟,为了规划北区化验室,从来没有提早回过家。从科室领导到普通员工,检验科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践行着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虽然辛苦,但检验科其乐融融的氛围让员工感到了家一样的温暖。每月一期的科报不仅介绍前沿资讯,还会刊登每个新生宝宝的照片;不仅传播院内近期工作,也会介绍每位新同事的情况。儿童节时,检验科还特别制作了“检验科的花骨朵”专题展板,展示了员工可爱的宝宝们,让化验室充满了家的温馨。临检组每月都会为当月过生日的同事举办生日会,虽然只是在会议室里叫些外卖、吃点蛋糕,但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气氛才是最令人开心的。
检验科作为医技科室,主要工作都是默默无闻地协助临床科室,争分夺秒地完成检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希望病人尽快康复。“准确、热情、快捷”是检验科的质量方针;“付出就会得到”是检验科人的心境;“医、护、患满意”是检验科的追求。人生价值不就是体现在医院的发展上,体现在患者的信任上,体现在救死扶伤的责任感上吗?医者无小事,医务工作者的背后连着无数家庭的幸福,以及社会的祥和。医务工作者要为患者点亮希望的灯,对每个鲜活的生命要多一份虔诚,有时候,仁心比妙手更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