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协和转化医学研究国际论坛圆满落幕,参会两天,作为工作人员,我有幸能与几位嘉宾“亲密接触”。交谈中,我听到、看到了他们——当代医学界泰斗——可爱的另一面,揭去了他们“神秘”的面纱。在此,我将这些“特写”组成两个小故事,与读者分享。
诺奖得主原来是个“中国迷”
Dr. Mike Bishop是本次大会特别邀请的嘉宾,因对肿瘤研究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并担任UCSF(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总校长长达11年之久。一次午餐时,我听到餐厅中放着Jazz版的《欢乐颂》,就跟着哼唱了起来,没想到被他听到了。他很有兴趣地应道“You like this song”.”oh ,yes! Jazz!”就这样,我们攀谈了起来。原来在这次来中国之前,他就一直对中国文化非常痴迷,读了很多书籍,尤其是有关北京城的,甚至连“东华门夜市”都知道!但是他对中国的“痴”可不只表现在“吃”上,他从青年时期就开始收集中国书法作品。当在我院院史馆中参观时,他指着江泽民主席送予我院的题词“严谨、求精、勤奋、奉献”说“that’s a good work”!(这是幅好作品)显然,他对中国书法很有研究啊!
协和院史馆中“遇故友”
——UCSF大佬对院史馆的“渴望”
本次大会邀请的嘉宾中有三位来自美国顶尖医学院校UCSF。大会第二天会议组织方安排所有外籍嘉宾来我院院史陈列馆参观,以增进对我院历史的了解。作为讲解员,我有幸一直陪同。当介绍至第四展厅“我院国际合作情况”时,他们停住了脚步,饶有兴趣地指着众多图片中的一张说”see! Tierney”!我仔细一看,原来是UCSF内科教授Lawrence Tierney早年受邀来我院讲学时的照片。Tierney和这三位嘉宾也都是老朋友了,从他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在遥远的中国看到了老朋友的照片,对他们来讲是件多么欣喜而又温暖的事情!
参观结束时,UCSF 肿瘤学-血液学系主任Marc Shuman感慨道,“院史馆”是回顾历史、铭记过去、记录现在、警示未来的重要之所,世界各地的名校或名院大多有自己的院史馆,而且规模较大、风格迥异,但UCSF却一直没有这样一片地方来展示自己的历史,这是他及历任校长的遗憾和渴望。他表示这次归国后将再次向董事会提出建设院史馆的倡议,希望在不久的将来,UCSF也能有自己的院史馆,向年轻人展示学校的辉煌历史,增强大家的自豪感!
转化医学论坛新闻特写
时间:2011.05.31
字体: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