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为疑难重症患者寻求最佳诊治方案
时间:2011.05.16 字体: 作者:陈明雁

    2010年5月11日,北京协和医院特需疑难病会诊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胰腺病组率先开诊。半年内,胸部疾病组、血液淋巴瘤组先后开诊,采用单病种疑难病会诊模式,集中多位国内顶尖专家,为一位患者寻求最佳诊治方案。一年来会诊中心共接待239位患者,无一例纠纷和投诉发生,为许多患者争取到了最佳治疗时机。

    方便患者的就医流程
    让我们随着王先生(化名)的经历一起来体会会诊流程。王先生于体检时发现胰腺有占位,在多家医院就诊后不能明确诊断,于是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胰腺组就诊。首诊医生经过初筛,认为他的情况符合会诊中心的进入条件,于是指引他到门诊部进行登记、挂会诊号,进入会诊流程。
    周二下午2点左右,王先生来到特需疑难病会诊中心。9个临床、医技科室的专家们根据他提供的病历资料进行讨论,统一意见后向王先生及其家属通报,明确给出了应尽快手术治疗的诊治方案。
    半个月后,王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了手术,病理显示为胰腺肿瘤早期病变,无淋巴结转移。不久,王先生康复出院。
    由此看出,在整个会诊、治疗过程中,大量的工作都由医院完成,患者只需挂号、提供资料、提出疑问就可以了,避免了在多个科室间辗转求医的艰辛。

    三类疑难病患者最宜就诊
    协和特需疑难病会诊中心接收的患者主要包括三类:
    1、已就诊三个专科或在一个专科就诊多次尚未明确诊断者。
    2、临床诊断较为明确,但病情涉及多学科、多系统、多器官,需要多个专科协同会诊的。
    3、已在外院接受手术或其他治疗,需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者。
    例如一名46岁的女患者,鼻塞2年后加重,CT检查鼻腔内有占位,耳鼻喉科医生怀疑淋巴瘤,于是将病历资料提交疑难病会诊中心淋巴瘤组讨论,经专家一致意见诊断为淋巴瘤,患者收入血液科继续治疗。
    会诊中心的作用可以简单归纳为八个字:“明确诊断,指导治疗。”进入会诊流程的患者不仅可以一次性接受多位专家的会诊,同时在下一步的检查、住院、手术中也能够享受到“绿色通道”服务。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各专业组也随时调整专家结构,增加相关学科的专家参与。许多就诊患者直言“这钱花得太值了”,“是名副其实的特需服务”。

    三大因素保证医疗质量
    自特需疑难病会诊中心开诊以来,共接待239位患者,高峰时期一个会诊单元接待12~14人,供不应求。为什么患者对会诊中心交口称赞?三大因素为医疗质量保驾护航。
    严密组织,科学管理。每个专业组均有专人管理。门诊部派出一名工作人员全权负责每位患者的就医安排,从会诊前的联络科室和专家、会诊时的记录、会诊后执行情况的监督与协调,做到人人有记录,事事有追踪,保证整个诊治方案得到落实。每个专业组还指派了一名临床医生专门负责病历的整理和采集。
专家队伍,精挑细选。各专家组成员均为国内该领域的顶尖人才,能够对患者的情况提出最精准的判断;科主任亲自领衔的情况比比皆是,预约检查,预约床位可当场拍板;会诊团队采取A、B角的模式,每次会诊每科至少保证1位专家参加。
    “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协和专家不为钱、不为名,投身到会诊中心的服务中,最重要的还是专业精神的号召。医院为病人打造了一个多学科、高水平、高精尖技术的整体平台,也让医生们得到更多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临床经验更加丰富。

    向集中解决疑难重症的目标吹响集结号
    “医生往前多走一步,患者就能少走很多冤枉路。”赵玉沛院长解释开办特需疑难病会诊中心的初衷。建立疑难病会诊中心,是北京协和医院对有效开展跨学科协作诊疗活动所进行的组织运作模式上的一种探索,可以使患者减少等候时间、提高诊治质量,从根本上说是降低了医疗成本;对医院来说,可以大大促进各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带动医生学术水平的整体提高,促进医院培养全面思维的医学人才等作用。而做出这样的调整,也符合我国正在进行的新医改中,大型公立医院的职责向集中解决疑难重症的转化调整的要求。
    北京协和医院是卫生部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多科协作,综合优势”则是医院最突出的特色,在这两个条件下会诊中心自一开始的定位就是跨学科、高精尖。外科、内科、临床、医技这么多专家对着单一病种不断钻研,将有助于该病种诊疗金标准的建立。
    据悉,特需疑难病会诊中心的垂体瘤组、肥胖病组也已进入前期筹备,将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疾病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