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圣元“奶粉门”事件,绷紧了中国亿万妈妈的神经!当下,作为医学专业名词的“性早熟”、“微小青春期”、“青春发育”已成为了报刊、杂志、电视和网络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受医院委派的、卫生部调查此次事件的9人专家组成员之一,当我在卫生部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向公众说明“微小青春期”的概念时,却出乎意料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不到10天,网上搜索“微小青春期”词条时,已有高达146万条相关结果映入眼帘。我想,这可能预示着:医学科普的“大青春期”已经真正来临!自从进入新千年以来,我们对SARS、三聚氰胺和“问题疫苗”等公共卫生事件挥之不去的恐惧,或许是促成这次医学科普热“青春早熟”的诱因吧!就像人人要经历乳、恒两次出牙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小、大不同的两次青春期。这两次青春期到底是怎么回事,特撰文描述如下。
1. 什么是微小青春期?它与性早熟有何不同?
出生时,下丘脑-垂体-性腺(睾丸或卵巢)轴系作为体内重要内分泌调节系统之一,虽还不像成年人那般稳定,但已基本建立。出生前,在母亲体内由于胎盘产生大量的雌激素,使我们的这一系统暂时被搁置。出生后,随着脐带被剪断,胎儿与母亲失去了直接连接的纽带,胎儿内分泌系统必须开始学会独自承担重任。离开母体后不久,尤其是未来的男子汉们,必须在数分钟之内调试好自己的生殖内分泌系统。此后,分泌的雄激素水平最高可达到正常成年男性水平的低值,睾丸轻度增大、有阴茎勃起,甚至可一过性地表现为颜面少许粉刺,此现象可持续到约半岁左右;与男婴相比,女婴的反应稍慢一些,但也要在几小时之内调试好自己的生殖内分泌系统。此时,这一系统还不十分稳定,可间断地分泌雌激素。雌二醇的水平可波动于0到50pg/ml(相当于正常成年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下限)之间。部分对雌激素敏感的女婴可出现较明显的乳房发育。由于雌激素水平的大幅波动,甚至极少数女婴还可出现类似青春少女月经的少许出血现象。这些表现一般持续时间不长且并不十分明显。但可出现在1岁之前。部分女婴可持续至2岁。婴幼儿期的这种表现,极其类似于真正青春发育的过程。但由于其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医学上形象地把它称之为“微小青春期(minipuberty)”。
随着年龄增大、发育进展,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又处于被明显抑制的状态。于是,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一段两小无猜的快乐童年,让我们平静地生活、无忧无虑地成长,直至真正青春期轰轰烈烈地再次到来。所以可以把微小青春期看成是数年之后真正的“大”青春期的一次小型预演。
目前,对微小青春期的实际意义并不十分清楚,其表现也因人而异,但它的的确确是存在于我们生命早期的、常常被忽略的一种生理现象。正如所谓的“三岁看老”,已有学者将“微小青春期”视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早期“窗口”,根据此时性激素分泌的特点,来预测将来是否会有正常的“大青春期”出现。从而,尽早着手治疗,以免错失良机,贻误终生。相反,性早熟是一种疾病,常有表现为骨龄超前,生长加速,第二性征的发育更加明显,并有潜在的病因,临床上往往需要进行治疗。
2. 什么是正常的青春发育? 何谓性早熟?何谓青春发育延迟?
生理状态下,人体的生长发育,接受大脑的精密调节,遵循着严格的时序性。人体大脑接近下丘脑部位,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功能结构,它就像电门“开关”一样,操控着儿童青春发育的启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中枢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也就是说,女孩大约在9~10岁、男孩大约在10~11岁时,青春发育的“开关”奉中枢神经系统的命令开启,下丘脑开始脉冲式地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也称LHRH),GnRH转而作用于脑垂体,使之大量地合成和释放促性腺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 & folicu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进而LH和FSH作用于性腺(睾丸或卵巢),督促其制造和分泌大量的性激素(主要为睾酮和雌二醇),性激素具有十分广泛的生理作用,于是就开始了人生中标志着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阶段——青春期。
生长和发育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青春期出现性发育的同时,男孩和女孩都会迅速地“蹿个”,并最终停止生长,达到正常的成年终身高。而且两性的身体结构,也会发生大相径庭的变化。男孩会出现喉结,嗓音变得低沉,肌肉变得发达,身体变得结实有力,阴茎明显长大,并出现遗精;女孩则会出现双侧乳房发育,臀部脂肪沉积,身体变得丰满圆润,子宫增大,并出现周期性的月经。这就是正常青春发育的历程。导致出现这些变化的始作俑者正是神秘的性激素——即男孩体内的睾丸所分泌的雄激素或女孩体内的卵巢所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当今在全球范围内,儿童青春发育的初始年龄有逐渐提早的趋势。由于女孩的月经初潮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和时间记录的准确性,因此,常常用它来标志某一个时代青春发育时间的早晚。挪威从1840年到1970年的130年间,女孩初潮从大约17岁提前到了13岁左右。在美国,相同营养生活条件下,黑人比白人青春早发育,这是遗传或种族因素影响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青少年群体青春发育的时间逐渐提前。但近50年来,其提前的趋势已明显放缓、趋于稳定。推测这是由于营养对青春发育的影响作用已经发挥到极致所致。正常情况下,女孩比同龄男孩大约早1年开始青春发育,此为青春发育的性别差异。
尽管正常青春发育启动的时间随时代在变化,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若女孩8岁之前就已出现明显的或进行性的乳房发育,男孩9岁之前就已出现喉结、嗓音变低沉等第二性特征,则应视为性早熟。有必要对性早熟儿童进行医学评估,以排除损害青少年身体健康的潜在疾病的存在;相反,当女孩或男孩年龄达到14岁后,仍迟迟不见青春发育的半点踪迹,则称为青春发育延迟。
性早熟的发病年龄,可早到出生前的胎儿期。男孩在出生时就表现为明显的外生殖器增大,女孩则在出生后不久就可有月经来潮。
二十世纪中期,国际上所报道的儿童性早熟发病率,约占儿童总数的1/5000-10000。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诊断技术水平的进步,性早熟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儿童性早熟的患病率约为1%。但在某些“发达”地区,甚至可高达3%左右,推测可能与环境激素污染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内分泌科垂体-性腺学组 伍学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