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发展的重要机遇:迁址西院
本报讯(记者 郭晶 徐琨)风湿免疫科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1979年建科,1987年独立成科,1995年新业务楼建成和2008年迁址西院。从建院到现在,风湿免疫科各项工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和医院的发展密不可分。
2008年4月,风湿免疫科迁址西院,同年9月筹建自身抗体检测中心,极大地推动了国家重大项目的申请。在医院号召科室“西迁”的背景下,正是风湿免疫科快速发展的时期,当时又正值国家开始对临床医学、特别是基础研究加大投入,为了突破东院空间上的限制,风湿免疫科主动申请迁往西院。张奉春主任谈到:“从老专家手里接过这个学科,绝不能让它原地踏步、发展不好,要把它继续发展好,在全国都是排头兵。这里的‘发展’,不仅指床位多了多少、规模扩了多少,更是指利用好西院这个空间把科室提高一步、把研究做深一步。”因此,在张主任的倡导下,风湿免疫科最后决定搬往西院。
1979年冬,张乃峥教授向医院递交了申请确定实验室位置、设备和人员,风湿免疫科实验室就此诞生。最初实验室的条件极其简陋,面积不足40平米,既做办公室,又当实验室。迁往西院后,医院给了风湿免疫科很多支持,其中就包括发展实验室。实验室建成后,风湿免疫科利用自己申请的课题经费购买了很多仪器,做课题的“空间”终于有了。正是在这五年,风湿免疫科连续申请了几个国家级课题,包括两个十一五项目、国家自然基金、药物平台建设、卫生部行业基金等。这些都为科室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风湿免疫科这一学科不仅在临床上有所建树,而且还在学术研究上、在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了长足发展。
学科建设:临床、科研共同发展的科室理念
到了西院以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办公桌,多数医生养成了读文献、写东西的习惯,变成既做临床又做研究的医生,真正契合了协和对于医生的定位。科里的实验室还在去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门诊量、试验量成倍增加。2008年以前,在东院月门诊量约3000人次,到西院后平均每月7000-8000人次,最多时能达到10000余人次。这些在为风湿免疫科和医院创造发展成绩的同时,也为每位医生创造了学习的空间和氛围。
风湿免疫科的特点是临床疾病多而复杂,表现多样性和临床发展依赖实验室的发展。在临床工作方面,要注意积极做好基本医疗。首先,门诊工作要不断满足门诊需求;其次,病房工作不搞一言堂,无论年资高低,医生都要在查房时谈出自己的想法。
在科学研究方面,引进先进治疗方法引领学科发展。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CTX治疗免疫病、鞘内注射MTX+DM都是在协和风湿免疫科率先运用,富有成效后再向全国推广的。
临床工作是学科发展的基础,要确保实验室不断发展,检查项目满足临床需要。实验室发展是学科发展的龙头。风湿免疫科的学科建设定位是全国自身抗体中心,秉承着“准确﹑快速﹑有价值”的服务理念,追求多﹑快﹑好﹑省。“多”指的是检测项目最多,“快”指的是依托北区新实验室自动化仪器,检测速度最快,“好”指的是搬迁后启动实验室认证,检测质量最好,“省”指的是成本最省,厉行节约。
风湿免疫科三年蝉联年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榜榜首,目前是全国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开展最多的实验室,计划于2014年达到上百项,继续保持国内第一。
厉行勤俭节约:严控试剂成本
风湿免疫科建成了试剂成本最低的实验室,试剂成本占工作量的不到30%。科室以科学的管理保证试剂品质,成立了试剂管理组,由主任、副主任、实验室负责人和正教授构成,采取试剂性能比对验证、质优者竞价、价低者准入及厂家直销等多种方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严控试剂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