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北京协和医院转化医学国际大会动态报道
为期一周的第五届北京协和医院转化医学国际大会继续升温。2013年18日下午,主题为“转化医学研究——回顾与分享”的研讨会在北京协和医院学术会堂举行,数百余位嘉宾、学者分别在四个分会场参与了热烈的学术交流与探讨。
资源建设与共享
在“资源建设与共享”板块,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校长詹启敏院士与UCSF副校长Clay Johnston教授等共同主持本场研讨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蒋澄宇教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老年医学中心冷晓教授、北大临床药理研究所吕媛教授、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NCCL)李金明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徐英春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演讲。UCSF的Hubert Stöppler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王以朋教授等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蒋澄宇教授与冷晓教授分别就急性肺损伤的转化医学研究、老年免疫和衰弱综合症的转化医学研究问题等与与会嘉宾进行了探讨。冷晓教授详细介绍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老年医学工作,指出其对老年疾病的治疗与管理、建立专门的老年医学团队等模式对面临巨大老龄化压力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吕媛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的运行情况,并对2011年的监测结果向大家作了汇报。她介绍说,目前,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已收录了来自全国750余家医院的细菌数据。监测中心每年通过对这些庞大数据的处理分析,形成相关分析报告,以掌握我国各类细菌的耐药性状况,从而指导医院更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并为卫生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她同时指出,根据近几年的监测结果,从总体上看,细菌的耐药性与多重耐药菌数目均呈上升趋势,这也对医院的抗菌药物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金明教授作了题为“分子诊断平台建设与共享”的报告。当代医学已从经验医学转向诊断医学,70%的医疗成果均来自于临床实验室。因此,他特别强调建立分子诊断平台的重要性,对目前我国在临床实验室建设方面存在的如临床实验室概念界定不清、执行标准不确定、缺乏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等问题,他呼吁全国同行加以重视。
徐英春教授介绍了北京协和医院在病原微生物标本库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自90年代初标本库建立以来,目前协和已经储存了20余万份病原微生物标本,为临床诊断与科研提供了极大支持。
专家的演讲得到了与会嘉宾的强烈共鸣。Clay Johnston教授与Hubert Stöppler教授与大家分享了UCSF的经验。比如美国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因而UCSF的科研实验室与临床实验室是相对独立的部门,科研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一般不应用于临床(这句话要请在场的人核实)。当他提到为提高医生的洗手率,UCSF采用安装摄像头的方式进行监控时,引发会场的阵阵笑声。
肿瘤等重大疾病分子分型、靶向治疗与新药研发
在“肿瘤等重大疾病分子分型、靶向治疗与新药研发”板块,UCSF的Eric Small教授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沈铿教授共同主持了会议。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及我院的7位知名专家在此次会议上做了报告,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芝加哥分校的陶霖教授作了题为“饮酒与口腔及食道肿瘤的关系:细菌的致癌作用”的演讲。他发现饮酒有可能增加口腔及食道肿瘤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对于乙醛脱氢酶阴性的亚洲人来说,酒精能被转化乙醛但不能继续转化成乙酸,而如果乙醛在体内积累就会增加口腔及食道癌的风险。
北京协和医院肝外科毛一雷教授作了关于“肝癌新的血清标记物GP73:替代AFP?联合应用?”的主题演讲。提出高尔基蛋白73(GP73)可以作为临床肝细胞肝癌及其术后复发的血清标记物,比AFP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癌症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研究相关论文已获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研究论文一等奖。
此外,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张宏冰教授分享了关于“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的调节与疾病的发生和靶向治疗”的研究成果;李利民教授介绍了恶性肿瘤靶基因的筛选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傅阳心教授重点阐述了肿瘤组织靶向免疫治疗的新策略;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曾益新院士重点探讨了肿瘤治疗发展与转化医学的关系,提出了对肿瘤治疗的独到见解;我院妇产科沈铿教授介绍了2012年刚刚完成的“卵巢癌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的研究,其成果和观点处在国际前沿。
转化基因组学:从罕见到常见
在“转化基因组学:从罕见到常见”板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遗传学系主任张学教授与UCSF的Marc Shuman教授共同主持本场研讨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曾溢滔院士、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所长顾东风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沈璐教授、解放军总医院戴朴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刘俊涛教授、北京贝瑞和康首席执行官周代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张学教授等7位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曾溢滔教授介绍了对唐氏综合症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他们将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分别从染色体空间构象分析、表观遗传异象分析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唐氏综合症及其引发的先天性心脏病等的发病机理。
顾东风教授介绍说,由于种族特异性,中国人群与欧美人群冠心病的易感位点有差异,经过研究,他们在中国人群中发现了4个新的冠心病易感位点。在报告中,顾教授详细介绍了冠心病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流程。
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沈璐教授作了题为《从基因克隆到基因诊断:神经变性疾病及遗传病的转化研究》的主题发言。由于神经系统遗传疾病表现复杂,需要通过基因诊断及基因克隆来共同诊断,通过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典型病例分析,课题组发现其均与基因突变有关。通过基因克隆及基因诊断,找到发作性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为这种诊断方法将来进入临床诊断奠定了基础。
解放军总医院戴朴教授介绍了他们在《全国耳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临床应用及转化》中的经验。通过对聋病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阐述了耳聋人群的遗传病因,明确了常见的耳聋病因,并努力建立快速有效、价格低廉的筛查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产科主任刘俊涛教授做了题为《转化医学在产前筛查中的应用》的报告。他以唐氏综合症为例,介绍了转化医学在提高胎儿患病的检出率方面的重要作用。当前转化医学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正遭遇伦理、法律、法规方面的困境。他指出,未来如果能突破这一困境,转化医学研究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北京贝瑞和康首席执行官周代星教授作了《中国无创产前检测的新纪元》的主题发言,介绍了新的基因测序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在诊断效率、诊断准确率方面的优势。
最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遗传学系主任张学教授以《单基因遗传病:转化遗传学的范例》为题,介绍了转化医学如何为单基因遗传病即孟德尔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提供新药靶,同时也为未来研究提出了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