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稿手记●打开一扇窗,让阳光洒进来
北京协和医院的急诊科,是全国最早建立的急诊专科,科现任主任于学忠教授有个心愿,就是组织协和急诊科的才子才女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我们中国急诊室的故事
前段时间接到青年报编辑约稿的电话,我马上联系急诊科于学忠主任。一周后,一组感人的稿件发到了我的信箱。急诊科在长期医疗急救第一线的临床实践中养成的急、快、干活漂亮、干脆利索、强执行力的科室风格,即使在这样一件小事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小刘护士的智慧。一位癫痫病人急性发作但又拒绝注射,病人挣扎中小刘挨了一巴掌。小刘急中生智,耐下心来跟病人聊天分散注意力,在病人恍神中麻利地完成了肌肉注射,围观病患拍手叫好。
我们跟小李医生一样珍藏了他记忆中的第一课。经过医生、患者和家属共同的、漫长时间的努力,50多岁的血液病女患者抢救无效去世了。这是医学的无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非常感人的是,丈夫在她的遗体前深情地唱了一首歌,并轻吻她的额头。然后对李涛大夫和医护人员表示感谢。李涛大夫记住的,是“在这第一课里,是病人在鼓励着我,在教导我,我只是在用心体会”。事隔三年,我们依然能从李大夫充满深情的回忆中,感受到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刻,医生与患者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撑的亲密情感。
急诊科是一个悲欢离合最多的地方。见了太多的生死离别,急诊医生还能不麻木无情吗?通过这组故事,我渴望着会带来一些变化。工作在他们中间,我感到荣耀、幸福。这是一群非常可爱的人,一群真性情的人,是情商和智商极高的一群人,在拯救最脆弱的生命、在帮助病患与人类最大的对手——病魔抗争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真情实感。急诊医生们都在看国内外急诊室的连续剧,都说不如他们身处的现场更紧张更加激荡人心。在急诊科这个地方,生命的挽回与逝去每天都在发生,但是医生与护士沉淀下来的不是情感的麻木,而是对希望、信念和爱的更加坚信不疑,医病最关键的是医心,精神不垮,奇迹就会发生。
记忆中大概是2000年之后,十年之前,医患关系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张,媒体关于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报道,负面多于正面,医患之间、医院与社会之间,误解多于理解。社会对医生这个群体的真实情况,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还太少,社会对医生不信任的负面情绪对医生和患者双方都是一种伤害,所以协和人在看到六六小说《心术》的时候,在看到电视剧《医者仁心》时都感同身受,协和在全院开展的轰轰烈烈的读书报告会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优秀的文艺作品,为医患之间的情感沟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只有相识才会相知,只有相知才会信任。
段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