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眼科培育我半个多世纪
眼科 劳远琇
一、50年代的协和眼科:
每当我看着这张摄于1953年的“协和眼科同仁合影”时(第一排正中为罗宗贤主任,右起第二为笔者),60年前的一幕幕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脑海中。
在湘雅医学院做完眼科总住院医师,我考取了“美国大学妇女协会”的奖学金,前往美国留学,1950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新中国成立后,我满腔热情,想赶快回国,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时我得到协和医科大学(PUMC)的聘书,聘请我为眼科助教兼主治医师。得到消息的那一刻我高兴极了,因为PUMC是国内外知名的一流学府,它的眼科在医、教、研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1950年底我来到北京,直奔PUMC眼科。抗日战争胜利后,PUMC已恢复部分业务,但是眼科门诊及病房都没有恢复。罗宗贤教授是当时兼职的眼科主任,每周来两个半天。眼科上上下下唯一的全职医生只有我一人,这是多么郁闷的一件事情呵!
抗美援朝时期,为了志愿军的医疗问题,中央及军委向协和医院借用250张床,1951年成立了“中国医院”;当时胡铮大夫是中国医院的眼科大夫。之后两院合并,称为“中国协和医院”,由此我们眼科就增加了一名医师。
1951年以后,每年有医学院毕业生分配来协和眼科,渐渐的人手多了起来。眼科在八楼一病房有了几张床位,军民皆收。罗宗贤教授来科任全职主任,门诊大厅也大致布置就绪,并且在1953年成立了几个专科门诊:眼底病、眼肌、验光、视野等等。
1953年以后,技术员来到眼科,协助医教研多方面工作。
军管领导来协和后,察觉到医院里小科室人手紧张,于是将协和八年制学生1955届毕业生一半(13人)派到眼科进行重点深入的专科培训。55届学生眼科学习一年后,有六人留在科里,眼科顿时人丁兴旺起来。但不到几年,他们也都先后调离,成为其他医院医疗骨干。
二、21世纪的协和眼科:
如今的协和眼科全科有六十多人,床位43张。专业学组有眼底病、青光眼、神经眼科、角膜病、眼科流行病与防盲、葡萄膜炎、屈光、斜视和弱视及临床药理等。此外还设有眼科实验室。2004年又建立了眼视光学医疗中心。 每年为国家培养不少的进修生、研究生等专业人才。在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同时也得到了国际眼科界的认可。
60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我已从一个30岁初入眼科的助教,成为一个90岁高龄具有专业特长的教授。我为我们祖国的一天天强壮,我们医院的一天天发展,我们眼科的一天天成长,感到无比的感慨,无比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