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院动态
助力术后切口愈合,把握黄金预防期
时间:2025.11.24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当顺利做完外科手术,切口愈合便成为康复之路的起点。我们不仅希望疾病痊愈,更期待这道生命的“印记”能尽可能平整。今天,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医护人员就带您一文了解“术后1月黄金期内”预防瘢痕形成和早期干预的医学方法。

瘢痕是什么?伤口是怎么“长好”的?

不少朋友把“切口愈合”和“长瘢痕”画上等号,其实二者不是一回事。先明确这两个核心概念,后续干预才更有方向。

1、瘢痕:皮肤“补伤口”的“印记”

瘢痕是正常皮肤组织受创伤后,机体修复过程中形成的外观形态与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统称。简单来说,就是皮肤为了“补上伤口”,调动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纤维,但如果合成过度或排列紊乱,就会留下这道“印记”。


2、伤口愈合:分3个阶段

(1)炎症期(术后即刻-数天):即“紧急止血抗感染期”,身体调动血小板止血、白细胞对抗病原,切口可能有轻微红肿、少量清亮渗液,都是正常“防御反应”。

(2)增生期(术后3周-3个月):即“加固期”,皮下成纤维细胞大量活化,合成胶原纤维。术后1个月左右,若修复过于“亢奋”,切口会显现为发红、变硬、轻微凸起,标志着瘢痕进入“增生活跃期”,这也是干预的关键节点。

(3)成熟期(术后3个月-1年+):术后3-6个月起,过剩的胶原会被逐渐吸收,颜色从红转粉再趋近肤色,质地和平整度改善,最终形成稳定的成熟瘢痕。


术后1个月:“黄金干预期”?

很多人等瘢痕明显凸起了才想起干预,其实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术后1个月之所以被称为“黄金窗口”,核心原因在于:此时瘢痕刚进入增生活跃期,胶原刚开始过度沉积、血管刚开始异常扩张,但还没形成“顽固结构”。

此时干预,本质是“先发制人”:通过减少胶原合成、封闭异常血管、降低切口张力,从源头抑制瘢痕增生。如果等瘢痕进入成熟期,再想改善就需要更多时间,效果也不如早期干预直接。


科学预防干预的方法有哪些?

1、基础护理:打牢愈合“地基”,避免瘢痕“雪上加霜”

(1)切口护理:干净干燥是核心,感染是瘢痕“大敌”:

a、拆线前:敷料浸湿,则需及时更换;若出现伤口渗脓、红肿扩大、疼痛加剧,需立即就医。

b、拆线后1-2天:避免切口碰水,之后可用温水轻柔冲洗(勿搓揉);若切口干燥、轻微发红,可涂医用修复药膏(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

(2)体位与活动:减少张力,避免切口“被拉扯”,术后1个月内:

a、关节部位:避免过度弯曲/伸直,比如膝盖术后不蹲跪,可在医生指导下做轻微活动,防僵硬又减张力。

b、躯干部位:避免剧烈咳嗽、弯腰搬重物,咳嗽时用手轻按切口,减少牵拉。

c、面部:避免夸张表情(大笑、皱眉),眼部术后不用力睁眼,口周术后避免用力咀嚼等。

(3)饮食调理:补充优质营养,别信“发物误区”:

a、多补“修复原料”:补充高蛋白食物(鸡蛋、牛奶、鱼肉、瘦肉)、维生素C(橙子、猕猴桃、西兰花)、维生素A(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脏)等。

b、少碰“刺激物”:辣椒、花椒可能加重切口充血、瘙痒,但酱油、鸡蛋、海鲜无需刻意忌口。

2、医疗干预:精准调控修复,不让瘢痕“嚣张”

(1)减张美容缝合:

这是医生在术中的“源头预防”——通过皮下减张缝合+精准表皮对合,让切口在“低张力环境”下愈合,从根本上减少瘢痕变宽、增生的可能,为后续“无痕”打下基础。

(2)减张贴/减张器:

适用于高张力、易因活动牵拉而导致瘢痕变宽的切口:

a、减张贴:清洁皮肤并擦干,从切口两侧向中间贴,术后即刻即可开始使用,渗透、松动时需及时更换。

b、减张器:需医护根据张力方向调整位置和力度,若周边出现水疱,需暂停使用,待皮肤恢复后再用。  

(3)硅酮类产品(瘢痕贴/凝胶):

硅酮(主要成分为聚二甲基硅氧烷)是临床公认的一线瘢痕预防药物。  

a、时机:瘢痕贴及瘢痕凝胶通常在拆线后5-7天切口完全闭合、无明显渗液后使用。

b、瘢痕贴:可每天贴8-24小时,取下后用清水清洁晾干,可重复使用。

c、瘢痕凝胶:薄涂于切口及周围皮肤,每天2-3次。  

d、注意事项:选无酒精、香精的医用硅酮产品;总疗程需>6个月,勿中途停用(瘢痕重塑需要时间)。

(4)A型肉毒毒素(BTA):“放松”肌肉,间接减张力

可以让切口周围肌肉轻微放松,降低局部张力;同时能减轻早期炎症反应,减少瘢痕宽度、改善平整度。  

a、时机:术前、术中、术后24小时内或拆线时(术后7-10天)均曾于文献中被报道,临床目前多在术后早期进行。

b、需由专业医生操作(精准注射到肌肉层,避免注入皮下)。

(5)激光干预:精准“打击”增生信号

适用于术后切口出现早期增生信号且并不呈现减轻趋势,或本身有既往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史的高风险人群。可根据情况选择单用或联用:

a、脉冲染料激光:针对“红”——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精准靶向瘢痕内扩张的毛细血管,改善发红和轻微硬感。

b、剥脱性点阵激光:针对“硬、凸”——刺激皮肤启动“自我修复机制”,让过度堆积的胶原重新排列,让瘢痕变软、变平。

c、强脉冲光:温和“退红”——机制与脉冲染料激光类似,但能量更温和,适合轻度发红、皮肤敏感者。

医患携手,通过科学的瘢痕预防和早期干预,把握术后黄金期,共同助力切口良好愈合,帮助患者重拾自信笑容!

文字/ 李硕

审核/ 龙笑  俞楠泽

图片/ 网络

编辑/ 洪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