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北京协和医院离退休党总支与医技党总支于6月26日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特邀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创始会长周秉德女士作主题报告。老专家、中青年党员及医学生150余人参加,会场座无虚席。
周秉德围绕“周恩来总理的故事”这一主题,凭借丰富的图文史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以及细腻的生动细节,深情地描绘了周恩来夫妇的日常生活及其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
在“心系群众 同甘共苦”章节,周秉德从一个细节展示了周总理深入群众、心系群众的工作作风。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区发生6.8级强烈地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得知地震消息后,迅速指示相关部门开展紧急救援工作,并于3月9日晚抵达震中隆尧县城,深入灾区现场慰问受灾群众。在灾区,周总理提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救灾方针,并在风大的情况下,调整方向,站在木箱子上迎着风向群众讲话,鼓励他们克服困难,重建家园。
▲周总理鼓励受灾群众要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时,发现风很大,于是特意调整方向,自己迎着风讲话,让群众背对着风
无论在水库,还是在田地,无论在生产建设,还是在灾区救急,周总理总是与群众干在一起、吃在一处,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深深敬爱。16岁时他就在文章中立志:“吾将公之天下,使四万万人共得而仆之,必不负所托也。”最终用一生书写了“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人生格言。
▲1958年,周总理率领国务院各部委机关干部去十三陵水库劳动一周,他和普通群众一起参加劳动;1958年,周总理在湖北应城与农民一同午餐;1959年,周总理在密云水库视察工程进度,与指挥部同志在窝棚里工作;1961年夏,周总理在河北省武安县伯延村与农民交谈;1966年3月邢台地震后,周总理三赴邢台,冒着余震危险视察灾情,慰问群众
在“生活俭朴 公私分明”章节,一个小故事再次感染了所有听众。1973年,周总理陪外宾参观洛阳龙门石窟,看到北魏时期的《龙门二十品》拓本,十分喜爱,却因自己的钱不够,无法购买。当地官员提出赠送给他,他拒绝了:“国家财产怎么能随便送人呢?”
▲1973年周恩来陪外宾参观洛阳龙门石窟
总理办公室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比如不许领导迎送、不许陪餐宴请、不许吃高级菜、不许摆烟酒水果等等。茶是他自备的。到哪儿参观,不许封园闭店。凡是党中央、国务院规定的,总理都以身作则,严格执行,没有特殊和例外。而对自己,他总是极尽节俭,破洞的毛巾、发黄的衬衫、陈旧的碗碟……“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做到勤俭朴素。”
▲周总理打着补丁的衣服、补了又补的毛巾;多年来使用的餐具,破旧了仍继续用,不准更新;总理穿过的白衬衫已发黄
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一项项工作生活的细节……在周秉德的娓娓道来中,与会党员深刻感受到周恩来夫妇温暖而坚韧的精神品格,其内核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和“反对特权”的坚定立场。
▲活动现场
活动还举行了赠书仪式,周秉德向离退休老专家及医技党总支各支部书记赠送了亲笔签名的著作《我的伯父伯母周恩来邓颖超》。
▲赠书仪式合影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将红色教育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有机结合,既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更是一次严肃的精神洗礼。老同志们纷纷表示,将坚持“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信念,继续为社会贡献力量。青年党员们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决心以周恩来总理为榜样,赓续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作风,将个人成长融入医院发展建设大潮中,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健康根基。
周秉德
中共党员,周恩来胞弟周恩寿的长女。在周总理身边生活十余年,是与周恩来、邓颖超关系最密切的晚辈。曾任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新闻社副社长。现为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顾问、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创始会长。著有《我的伯父周恩来》《我的伯父伯母周恩来邓颖超》等书籍。主编沈人骅所著的《回忆祖父沈钧儒》。参与策划电视专题片《百年恩来》、电视连续剧《海棠依旧》。
文字/离退休党总支 医技党总支
图片/孙良
编辑/董静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