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院动态
建设优质紧密型医联体 | 探访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的“朋友圈”
时间:2023.02.16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2月7日13时11分,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史迪副主任医师脱掉白大衣,一身轻便跑步出发,她的目标是2公里之外的医联体单位——北京市隆福医院。作为科室外派专家,她每周都要到这里进行一次大查房。

2月13日12点30分,刚刚从急诊科出来的刘业成副主任医师,骑车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同样作为外派专家,他几乎每周要去一次大查房的是另一家医联体单位——北京市第六医院。

自2016年起,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急诊科不断扩展医联体“朋友圈”,基于科室间“点对点”对接的传统模式,逐渐探索出具有协和特色的“点对面”合作转诊模式,打破科室壁垒,疏通转诊“堵点”,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为创新医联体模式提供“协和样板”。


探索:从“点对点”,到“点对面”

从老年科开始,到ICU,再到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等病房,史迪从北京市隆福医院病房的5层转到2层。这是她每周都会做的“功课”。

from clipboard

▲史迪在北京市隆福医院查房


传统的医联体通常是上下级医疗机构间的同一科室合作模式,并进行转诊。但协和急诊科患者的特点往往存在涉及专科较广、疾病较复杂、病情较严重的特点,难以单纯依靠医联体合作单位的急诊科点对点收治。

一位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协和外派专家现场指挥,完成了在医联体医院内多学科协作大抢救。急诊科也趁势打通了下转至医联体医院各个科室的通路,创设出“一科对全院”的“点对面”医联体合作诊疗新模式。

急诊科作为转诊上级诊疗科室,建立工作管理小组,纳入所有下级转诊机构对接科室管理者A、B角色作为业务对接,实现单一上级机构面向多个下级机构科室的患者流动,同时工作小组内部进行患者诊疗绿色流动机制。如患者经过重症医学科诊疗后,病情得以控制,之后转诊至普通科室,如存在康复治疗必要,则转诊至康复医学中心。

根据医联体单位的特点,急诊科把协和特色“移植”过去。组建涵盖业务管理人员、安宁疗护及缓和医疗科室负责人牵头的多学科诊疗团队,为转诊患者提供缓和团队全院会诊模式,明显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from clipboard 


获益:盘活优质资源,让患者有“医”靠

“病人67岁,男性,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已做完胃镜套扎治疗,咱们这边有床位接吗?”在医联体查房时,刘业成接到了协和急诊科的电话,转头就与北京市第六医院医务处郭静处长开始了“现场办公”。

from clipboard

▲刘业成在北京市第六医院即时转诊


病人下转,基层能不能接得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急诊科逐渐探索出了“驻扎下级医院、参与业务管理、组织多科查房”的做法,不仅将规范化诊疗的实践融入每一例临床患者的诊疗常规之中,也让规范化诊疗的意识落实在查房、会诊、转诊等日常医疗行为之中。协和急诊科还将有创血压监测、床旁支气管镜、床旁血液净化技术、药物浓度监测等新技术推广到医联体兄弟单位,同时对方也会输送业务骨干到协和急诊科进行业务“升级”。

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并非单向输出,而是打通双向转诊通道。对于协和急诊科来说,将普通疾病的患者留在基层医院,疑难危重症患者则转到协和治疗,不仅加快了病人流转,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更符合协和医院的功能定位;建好紧密型医联体,是对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实,也是协和作为“国家队”的担当;同时,对于科室扩大学科影响力,提高学科声誉力也大有裨益。

from clipboard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切实发挥协和的品牌、管理、技术与人才优势,加强与医联体兄弟单位的全面合作,努力提升‘软实力’,特别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诊疗的无缝衔接。同时,加强与‘朋友圈’的互动频次,尽最大努力实现24小时指导。”急诊科主任朱华栋表示,合作医疗机构范围也将继续延伸,让更多基层医院和老百姓获益。

文字/史迪 王敬霞  陈明雁

审核/朱华栋

图片/王敬霞 史迪 北京市第六医院提供

编辑/王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