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 > 职工之家
门急诊中医分工会赴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培训
时间:2018.12.19 点击数: 字体: 作者:门急诊中医分工会 白雪

在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为了回顾地震事件,了解地震知识,感受地震危害,提高大家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2018年11月3日,门急诊中医分工会组织职工赴国家地震救援训练基地开展地震安全教育培训活动。

习总书记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的致信中指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国家地震救援训练基地地处北京西郊凤凰岭,于2008年7月进入试运行阶段。这里可以模拟多种救灾环境和场所,开展搜索、营救、紧急处置、指挥等内容,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队员、省级和地区级救援队的业务骨干、各级政府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基地。据基地刘教官介绍,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CISAR),即中国国际救援队,是我国唯一一支国字号救援队,从2001年成立至今共参与国内救援任务11次,国际救援任务10次,累计救援480多人。在随后的参观中,刘教官将汶川地震中的幸存者“可乐男孩”“阳光女孩”和历经164个小时的幸存者李明翠老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在故事中传达了地震自救互救知识。大家一边感叹大自然的无情,一边深刻体会到,不管遇到何种艰难险阻,坚定的信念永远都是支撑生命的“钢筋混凝土”,它会带来生的奇迹。

科普馆参观之后,大家观看了3D地震宣传片,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身临其境地体验到超强地震的恐怖与震撼。培训的第三个环节是实景体验。训练基地搭建了地震中常见的倒塌型建筑,包括馅饼楼和倒塌后沿。刘教官带领下进入了一幢倾斜15°的危楼,大家刚进入时还能正常行走,可随之就感到天旋地转,这是因为正常情况下人类以大地为参照物,在倾斜的楼内密闭环境中,参照物发生变化,人体感受都随之变化。最后,刘教官向大家展示了地震救援“兵器”库——各种抗震救灾先进装备。

行胜于言,实践出真知。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永远达不到真正的效果。在本次活动中,大家深刻体会到现场学习和体验的重要性。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自然灾害来临时才能处变不惊,积极自救,努力互救,为自己与他人点燃生的希望。

培训者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

图/门急诊中医分工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