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院动态
北京协和医院建立遏制细菌耐药临床实验室综合应对体系
时间:2018.07.18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一项重大挑战。细菌耐药严重威胁公共健康,已经到了“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的地步。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徐英春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建立了针对遏制细菌耐药的临床实验室综合应对体系,覆盖前沿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研究、产品研发评价及示范模式推广,形成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有效遏制了国内细菌耐药形势的进一步恶化。此项研究荣获北京协和医院2017年度医疗成果奖二等奖。

组织细菌耐药监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以临床流行的重要耐药菌为着眼点,团队在国内开创性地组织了多项大规模细菌耐药性监测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得到我国耐药病原传播现状和细菌耐药性变化趋势,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在国内首次连续15年对腹腔感染革兰阴性病原菌的病原谱及药物敏感性进行了多中心调查研究。完成迄今国内参与中心数及研究菌株数最多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多中心分子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覆盖全国27省、45市的69家三甲医院,研究菌株数1141例。在国际上首次发现15种新的MRSA多位点序列型。国内首次通过多中心研究报道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其临床预防、治疗及院内感染控制提供分子流行病学依据。国内首次通过多中心研究报道中国二级医院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性,揭示了二级医院社区获得性感染的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卡他莫拉菌等病原菌的耐药性,从而为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此外,国内首次报道了由人型支原体引起的成人脑膜炎病例、首例隐秘杆菌引起的心内膜炎感染,为疑难罕见感染性疾病的准确诊断不断积累经验,并为临床正确治疗提供了有效支撑。

开展病原研究、新药评价和产品研发

针对重要耐药菌耐药机理和致病机制,团队开展国际前沿基础研究,以阐明病原耐药发生、发展、传播的科学规律,为寻找可有效遏制病原耐药出现、切断耐药病原传播的方法提供科学基础。

国际上首次阐明卡他莫拉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机制,首次报道调节子MarR+外膜蛋白YedS导致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发现了中国第二例高致病RT027型艰难梭菌并进行机制研究,为医疗机构院感控制部门有针对性地改善院感控制措施以及后期的效应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多个新研制成功的抗菌药物,以及国外已批准、国内未上市的新型抗菌药物的体外活性研究,评价新药在我国应用的潜力与价值,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数据基础。

团队还通过承担国家“863”项目、横向合作等方式,支持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微生物检验产品的创新研发,特别注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究与评估,推动相关产业进步及技术升级,并增强国内医院对国产产品的认知。

国内首次研发成功以聚碳酸酯作为基质的自主研发血培养瓶,产品与进口的美国BD BACTEC FX200 全自动血培养仪比对,总体一致率达95%以上,设备及耗材产品已经获得CFDA注册批准。国内首次研发成功通过计算机智能图像识别判读药物敏感性产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智能识别、人工智能训练等技术方法,合作研制了药物敏感性计算机智能图像识别判读系统。

建立行业标准,进行人才培养和交流

团队注重推动行业水平均质化发展以及前沿进步。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的质量管理中心,建立了标准、规范和共识,国内首次牵头起草并发布了《尿路感染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诊断》、《细菌性腹泻临床实验室诊断操作指南》等中国卫生行业标准,并组织开展全国性质量管理工作,提升国内病原耐药检测的整体水平。同时,通过充分发挥团队的技术实力优势以及辐射能力,为全国病原诊断行业培养、输送优秀骨干及青年人才,是首批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实践培训基地。

团队2013年成为欧洲感染性疾病学会首个亚洲合作中心。在此基础上,协和已经成功组织了两届中欧高峰论坛,组织建立了华人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ChiCAST),也是我国首个抗菌药物敏感实验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暨感染学会(GCACMID)理事长单位。

项目已获得丰硕成果,包括发表文章129篇,制定卫生行业标准4项,获得专利4项,培训国内行业人才万余人次,直接经济效益26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