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泽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
在藏职务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
援藏时间 2016年7月—2017年8月
“我既然选择来到这里,对家人和大后方的同事们就必须报喜不报忧,因为我是带着使命来的,我有责任和义务快速投入到工作中去。”病理科王文泽副主任医师说。
还没上学的幼女,在三亚外派的妻子,无一不是他心中的牵挂,但王文泽深知自己职责所在。他不顾高原反应,迅速调整状态,积极展开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他认为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目前的“短板”主要体现在设备陈旧、人才匮乏、信息落后等三个方面。“他们使用的设备还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王文泽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提升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的现代化水平,王文泽积极组织申报病理发展急需的专业设备,共申报设备50多台件,总价值两千多万元,相当于内地三甲医院病理科的平均设备总价值,基本满足了工作需要。
设备落实了,王文泽的心也踏实了一半,那么人才呢?作为国内唯一没有开展精准诊断必需的分子病理项目的省级区域,基础的病理诊断条件仍无法满足日常诊疗需要。在王文泽及同事的共同努力下,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召开了西藏首届分子病理培训会,同时成功牵线推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对西藏病理专业发展的优先倾斜支持,任期内两次邀请CNAS领导赴高原指导工作,已初步达成对西藏病理学科的定向帮扶意向。这一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西藏本地病理人才的培养,让分子病理技术扎根在青藏高原。
与此同时,在第一批援藏队员钟定荣主任的良好基础上,王文泽还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初步建成了西藏自治区病理远程会诊网络,并成功利用远程会诊技术签发50余例报告,为早日实现“大病不出藏”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一年来,目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变化,王文泽感慨万千。感叹于同事们奋发有为的工作态度,感叹于这一方净土把自己的心灵洗涤得更加澄澈。王文泽说,“我们援藏队员肩负着协和的使命和祖国的任务,我们不信佛,但都求善缘,希望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不辱使命,为家人和同事积一份福报,造福藏区同胞们。”
如今已经回到医院的王文泽始终感念协和大后方在援藏期间给予的大力支持。他知道,医疗人才援藏不能单打独斗,藏区发展是多方长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长远目标。他仍然经常记挂着那片蓝天白云下的净土和藏地一双双盈盈清水般的眼睛,他说,我愿意为前方的援藏队友和援藏事业多付出一份努力。
(撰稿: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