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潘志英:用爱心和实干呵护雪域高原的生命之花
时间:2017.11.09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潘志英 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室主管护师
在藏职务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士长
援藏时间 2016年7月—2017年8月


在潘志英心中,援藏的最大意义是通过援藏人员奉献的爱心、实干的精神,更好地呵护生命,为藏族同胞带来福祉。这与当地人所尊崇的敬畏生命的理念非常契合。
作为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团队中年龄最长的一位,潘志英当时毫不犹豫就报了名,她觉得自己孩子大了,家里负担轻,也曾到西藏游玩过,对高原反应能够适应。但当潘志英真正来到西藏工作后,高原生活还是给她带来了一份无法拒绝的“礼物”——高血压。平时有些偏低的血压,一般在90/60mmHg左右,到这里一下子就飙到了140/106mmHg,头晕得厉害,只有服用降压药才能控制。然而身体上的不适并未影响到她的精气神儿,她甚至笑称自己的血压像坐过山车,一到高原就偏高,一到内地就偏低。即使在援藏期间偶尔回京,她也只能快去快回,以减少血压大幅波动带来的影响。
克服了身体的不适,潘志英迈开实干的脚步。在援藏期间,她担任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士长,哪里有抢救,哪里有大手术、新手术,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提起这三件事儿,潘志英充满了成就感。第一件事,是与麻醉科同道一起努力,成立了西藏自治区首个手术麻醉恢复室,设置了专职人员负责患者术前准备工作和术后恢复工作。这样一个举措,不仅进一步保障了围术期患者的安全,还可以大大提高手术室的周转效率,恢复室建成后8个月内共接待患者2000余例。第二件事,是对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方法进行了规范。此前,不同手术护士的内铺无菌台和摆台方法并不完全一致,存在着因人员交接而造成差错的隐患。为此,潘志英就如何铺台摆台制定了统一标准,使这项基础工作有了“协和范儿”,援藏专家和当地手术医生对此称赞不已。第三件事,是建立了规范的毒麻药物管理、高值物品和低值物品库房管理制度,药品和耗材都有了入库、出库记录,并定期盘库。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不仅实现了物品统筹管理,而且减少了浪费,保证了手术物品的供应。在潘志英的带领下,手术室整体工作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从管理流程、环境布局到文件书写等都有了极大改善。这一年里,手术室共完成手术6118 例,做到全年无差错、无事故、无投诉。
潘志英还特别注重护理人才的培养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开展科内业务培训58次,送护士外出学习4人次;护士节举办护理操作技能大赛,提高了护士的基本操作技能;组织西藏自治区学习班3次,参会人数达400余人。
潘志英感慨,经过“组团式”援藏团队的共同努力,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室发生了许多许多改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改变就是,很多当地原本不敢做的手术现在可以做了,原来挽救不了的生命被成功挽救了。
一个刚出生2天的女婴,被确诊为先天性食道闭锁合并气管食管瘘,同时有肺部感染,全身脏器功能差,病情危急。医院组织了全院会诊,讨论了所处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医院从未做过此类手术,缺乏经验;另一方面患儿病情危重,不具备转诊到内地大医院就诊的条件。看到家长真切的恳求和满怀的期望,想到这个刚刚出生、还没来得及感受世界的小生命,大家积极寻求对策,最终邀请到北大医院的儿科专家高阳旭前来急诊手术。为了这一西藏首例新生儿先天食道闭锁并食道气管瘘手术,潘志英作了充分准备,在专家进藏前就通过电话沟通,提前熟知手术方案,准备手术所需物品和器械。最终,通过团队堪称完美的术前沟通、术中配合及术后精心护理,这个幼小的“高原之花”在她出生后的第4天,得到成功救治,很快痊愈出院。
潘志英表示,援藏期间之所以能够在这里踏实工作,离不开科里领导和同事们的关爱帮助以及家人的支持。某周末下午,她突然接到姐姐因为剧烈腹痛打来的求助电话,远在几千里之外,潘志英只能指导姐姐尽快呼叫救护车送至协和医院急诊就诊,科里值班的同事们热心帮忙挂号取药,一直陪伴到深夜。姐姐得到及时的抢救得以转危为安,令她感激不已。援藏期间,儿子因为母亲不在身边一下子长大了,不仅自理能力得到锻炼,还能够照顾家人,这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不仅如此,援藏给潘志英个人的生命观也带来很大改变。藏族同胞面对生死的泰然和对生命的敬畏是在内地无法领略和感悟到的,这令她深受触动。她观察到,当地同事在雨后的路上散步,遇到蚯蚓,会拿起树枝,一条条将它们挑起送回到草丛中,以免被行人踩到。“他们不仅是对患者的生命充满敬畏,对每一个生命,无论是多么微小的生命,都心存敬畏之心。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敬畏,‘组团式’援藏的意义才显得尤为重要。” 潘志英感慨道。
(撰稿: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