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在风湿免疫科的科研启蒙之旅
时间:2016.09.05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2008级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 杨恩浩 钱君岩 王紫倩 胡莎莎 张瀑

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我们5人在风湿免疫科完成了为期8个月的科研训练。在这里,我们将临床轮转期间接触到的病例与流行病学、统计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实现了从临床到实验室再到临床(from bedside to bench to bedside)的转化医学学习。
充分的科研训练准备
科研训练开始之前,我们都忧心忡忡。研究方向是什么?能掌握科研方法顺利完成训练吗?老师们有时间带领我们这些科研菜鸟一步步学习吗?
好在风湿免疫科的老师们早为我们做好了准备。一方面,为我们介绍师兄师姐的课题方向,作为选题参考;另一方面,安排我们参加大型学术会议,了解前沿研究热点。曾小峰主任也多次与我们谈话,了解我们的学习动态和想法,鼓励我们提前进行科研训练准备。
确定研究方向后,风湿免疫科以疾病队列为平台,为每位同学配2-3位指导老师进行专门指导。老师们会定期与同学碰面,还会布置“家庭作业”,鼓励我们广泛阅读医学文献,手把手地指导我们学习循证医学课程,帮助我们完成系统性综述及荟萃分析的撰写。充分的准备让我们在科研训练开始后迅速进入角色,很快确定研究方向及内容,圆满完成了开题报告及开题答辩。
细节反复锤炼
正式进入科研训练之后,我们每两周进行一次课题进度汇报。每次课题汇报都是“众星”云集,组内所有指导老师齐聚一堂。老师们、同学们激烈讨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题组间相互分享和借鉴,总能得到新的启发。在一次次的汇报中,我们的演讲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指导老师们在课题进行中时刻关注课题的进展,及时指导修正下一步的研究计划,甚至是具体评分制定及病历录入的顺序等细节都亲自指导。课题即将进入尾声之时,指导老师们不辞辛苦,反复评阅我们的毕业论文,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在准备答辩期间,老师们为我们组织了3次预答辩。大到答辩演讲的思路、小到幻灯片的配色和字体,老师们都一一地帮我们修改完善,让我们学习到了认真负责的态度。从第一次的“青涩”和“磕绊”,到最后一次按时、突出重点地完成演讲。小组成员们相互支持,彼此鼓励,一起奋力修改演讲稿和论文。最终答辩时我们展示出了最好的状态,也为这一段精彩的科研训练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协作共进  教学相长
在协和“精品教学”的氛围中,风湿免疫科始终践行“科研为龙头,教学为基础,医疗为根本,平台是基石,资源是未来”的发展理念,一如既往地重视教学工作,无论是面对医大八年制、研究生,还是住院医、进修生,无论是课堂授道,还是床旁解惑,坚持从人人参与教学,到人人热爱教学。
回顾这一路,我们学会了提出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并解决问题的临床科研方法。在风湿免疫科这个有活力、有激情的大家庭中,我们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感谢风湿免疫科的每一位老师,是你们提供给我们一个如此强大的平台和一个如此优秀的团队,让我们能有机会快速地成长。拥有了这段经历,我们信心百倍,在未来我们将无惧困难与艰险,用我们所学去面对医学未知的更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