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纪念张乃峥教授诞辰94周年暨张乃峥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召开
时间:2015.08.26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立 沈敏

    2015年7月24日上午,“纪念张乃峥教授诞辰94周年暨张乃峥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我院教学楼举行。会议由李梦涛教授、张文教授主持,院领导、老专家老教授代表、兄弟科室主任、部分职能处室处长、风湿免疫科全体人员、各省市风湿免疫学会带头人等200余人出席了会议。
    一部反映张乃峥生平的短片首先回顾了张乃峥教授波澜壮阔而又光辉伟岸的一生。张乃峥教授出生在20世纪上叶,194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9年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历任内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教授、教授。张乃峥教授将其毕生精力献给了医学事业,开创了我国风湿病学科。作为“中国风湿病学之父”,他以严谨、求实和创新的精神,高瞻远瞩地引领和推动了我国风湿病学事业的发展。
    此次纪念张乃峥教授诞辰94周年暨张乃峥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过程中,精彩之处不时会引起阵阵热烈的掌声,感人之处又不禁让人泪流满面,激励之处让人暗下决心奋发图强……纪念大会的召开使年轻一代有机会近距离的感受这位风湿界前辈和大师的音容笑貌和精神风范,从这些点滴小事中的分享学习前辈严谨、求实、创新、奉献的精神,并决心将老一辈协和人的品格风范继续发扬和传承下去,在前辈开创的美好局面中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陈杰副书记代表院领导致辞
    张乃峥教授是中国风湿病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59年张乃峥教授被派遣到前苏联医学科学院风湿病学研究所进修,次年回国后即执笔完成了当时国家科学发展规划医学部分中的风湿病学发展规划,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风湿病门诊,开展了类风湿因子等实验室检查。时代的艰苦动荡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科学的追求和对事业的执着。张乃峥教授抓住改革开放初期“科学发展的春天”大好机遇,创建了临床免疫及风湿病学专业组,开创了中国最早的风湿病学专业,成立专科病房和门诊,建立风湿病学研究实验室,并担任风湿免疫科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临床免疫及风湿病学训练中心,成为培养国内风湿病学专业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引领了此后30多年中国风湿病学的长足发展,而且成为桃李满天下的中国风湿病学领域的“黄埔军校”。直至今天,中国风湿病学科依旧沿着张乃峥教授设计的框架发展前行。
    张乃峥教授不仅重视临床实践和临床思维的培养,还强调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以研究成果推进临床医学的发展进步,最终让病人受益。他主持的抗核抗体谱建立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以及与国际抗风湿联盟合作进行的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迄今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因而被当时的国际抗风湿病联盟主席莫尔顿教授誉为“中国风湿病学之父”。张乃峥教授在科研学术上勤奋、求实和创新的精神,永远引领后辈不断前行。
    张乃峥教授是一位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淡泊名利的医学大家,他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学富五车,更在倡导学风上矢志不渝。张乃峥教授是一位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潜心做学问的真正学者。在学风浮躁的大环境中,张乃峥教授勇于追求真理、敢于仗义执言的秉性令晚辈钦佩。他身体力行、针砭时弊、光明磊落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教育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倡导严谨学风、培养年轻医师职业精神方面起到了导向作用,传承了协和的优良传统。

    呼吸内科罗慰慈教授:缅怀张教授
    作为张乃峥教授的老同事、老朋友,我认为张乃峥教授不仅是风湿免疫学界的卓越的领导者、创始人和专家学者,也是内科学领域的一位伟大的临床医生。张乃峥教授在开创风湿免疫科之前,在传染病科做了很多感染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张学德教授、张孝骞教授及钟惠澜教授的指导,说明张乃峥教授的基础是很扎实全面的。如今风湿免疫科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与张乃峥教授早期的工作铺垫是分不开的,希望在座各位和风湿免疫科的各位同道继续努力,推动协和乃至中国风湿病医学科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风湿免疫科董怡教授:重温其创建我科的学术思想
    我与张乃峥教授共事30余年,张乃峥教授身上体现了尊重学术、坚守信念、务实创新、着眼未来十六个字。张乃峥教授在创立风湿免疫科之初即确定了打造我国第一个医教研兼备的风湿免疫科的建科目标,并一直坚持勤奋、极深研究和务实的建科精神。张乃峥教授传承协和“三基三严”精神,温故而知新,不断向专业前沿发展攀登高峰。他不但自己不断学习和思考,同时也为科室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全国各地风湿免疫医生的发展进步倾力相助。他与国外学者朋友联系,定期派送科室人员出国留学,并邀请国外专家来中国访问讲课。他组建了中华医学会风湿免疫分会,并在全国召开学习交流班,普及风湿病知识。他为协和医院创建了一个优秀的风湿免疫科,为全国培养了众多优秀的风湿病专业人才,为全国风湿病奠定了扎实基础,极大改善了风湿病患者的预后。张乃峥教授是中国风湿学的先行者,是先生。他高瞻远瞩,犹如高空翱翔的雄鹰。他把我国风湿病学推向学术前沿,犹如昂首飞奔的骏马。他是风湿学界真正的大师!

    风湿免疫科唐福林教授:生活中的慈父,科研上的严师
    在“文革”结束后,我于1978年9月考上了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生,作为张乃峥教授首批风湿免疫专业的研究生,深感自豪和荣耀。1979年上半年,张乃峥教授带领当时感染科的董怡教授等5人成立了内科风湿免疫组,并逐步筹备风湿免疫病房和实验室,开设了风湿免疫专科门诊。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张乃峥教授卓有远见的犀利目光和严谨求精的科研作风让我永生难忘。
    我研究生时期的论文题目起初是研究“淋巴细胞转化”,但因有一次国外风湿病专家到我院交流访问,回国后写文章嘲笑我们只能做一项抗核抗体,不能进行抗可溶性核抗原(ENA)抗体的检测,如何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张乃峥教授看后非常生气,于是将课题改为抗ENA抗体的研究,制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实验室条件极差,连天平、离心机、空调都没有的情况下,要自制抗原、建立抗体检测方法和发现阳性患者,谈何容易!我战战兢兢地请示他:“做不出阳性结果毕不了业怎么办?”他严肃地回答:“什么是科学研究?不管是阳性结果还是阴性结果都可以写论文。阴性结果可以告知别人你所采用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别人就不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了。” 抗原提取必须在4℃环境下进行,在那个年代,没有空调,只有在实验室里摆满冰块,后半夜开着电扇,或者借用感染科的冷藏室,穿着棉大衣在里面做实验;抗原需要从动物胸腺提取,就骑着自行车带着冰壶去大红门市场,四处寻找小牛和兔胸腺。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尝试了参比电泳、免疫电泳、免疫双扩散、血凝法等等,终于做出了阳性结果,制备了抗原,也筛选出了病人的血清。为了检测抗原的可靠性,还把抗原和血清冻成了粉末,寄给了正在英国进修学习的董怡教授,董怡教授很快回信,信里有实验验证结果的照片,寄去的抗原里有Sm和RNP两条清晰的条带,令我们非常鼓舞。1982年春,在中英风湿病学术论坛会上,张乃峥教授首次报告了Sm抗体对中国SLE患者的诊断价值,从而回击了洋人对我国风湿病学水平的讥笑,也从此拉开了我国风湿病学蓬勃发展的序幕。
    1983年,张乃峥教授选择了当时美国最好的自身免疫研究中心送我出国深造。为了帮助我提高外语听、说水平,张教授花了很多时间将英文文献和常用的英语口语亲口录音下来,让我反复听读;在出国前一天专门召开了党小组欢送会,要求我在国外学习期间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做有损国家形象的事情,要经常汇报工作学习的情况。在国外学习即将结束之际,张老师特意去看望,叮嘱我按时回国,并且要带些东西回来,为回国后的科研工作做些准备。1986年1月,我带回了1985年第二版的《凯利风湿病学》,还带了科研需要的一些细胞株。因为细胞生存的温度要求较高,担心细胞死掉,我把细胞捂在胸口十几个小时;托运了几十公斤的行李,放了满满的干冰冷藏保存的很多国内无法买到的科研试剂。
    张老师对科研的严谨程度有时“令人可怕”:在实验结果不理想时,他会帮忙一起分析原因;在做出阳性结果时,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一下这些结果。每篇毕业论文他都要修改许多次。张老师在临床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跟随他出门诊时,他常说:“诊断标准也是人制定的,不是绝对的,治疗的经验还是需要个人的积累。”他对每一例疑难病例都有自己的见解,能够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对一些不符合诊断标准的早期病人也积极治疗,而且从长期的随诊中也印证出他决策的正确性和预见性。
    张老师还是生活上的慈父,他把学生当成孩子,在读研究生期间,他每逢周末、节假日便邀请我们去他家改善生活加强营养,亲自掌勺为学生们改善伙食。鲜美可口的乌鱼蛋汤和红烧海参,至今仍令学生们回味无穷。在出国学习之前,当他得知学生当时经济状况较差时,特意拿出2000元人民币为学生出国置装;并手把手教学生如何打领带,亲自去机场送行。

    风湿免疫科于孟学教授:老师教导我做德才兼备的人
    从“才”的方面张乃峥教授知识渊博,精益求精,内科基本功非常扎实,英文也非常好,经常用中英文双语教学。张乃峥教授的眼光长远,思想超前,专门派我去澳大利亚学习关节镜,以提高对关节炎滑膜炎的诊治水平。从“德”的方面来讲,张乃峥教授是一名共产党员,每天必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大事,还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做德才兼备的人才。最后,用自己在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建科30周年时所作的一首七绝诗与大家共勉:协和风湿三十年,导师创业历艰难,华夏同道齐努力,喜看今朝星满天。

    内科学系主任张奉春教授:传承治学思想,创造风湿未来
    北京协和医院出现过众多的医学大师,这些大师的思想为中国的医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张孝骞教授,被我们尊为“中国内科学泰斗”;林巧稚教授,一生为中国妇女服务;刘士豪教授,开创了中国内分泌学…...今天我们纪念这些大师级的前辈,是希望了解这些大师的治学思想和做医生的准则。张乃峥教授是中国风湿病学科的创始人,创立了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他确定了科室临床和科研共同发展的方向,一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在沿着这个路线方向发展;他领导各地普及继续教育,推动全国风湿病学发展;年迈的他依然重视临床,每次到病房查房总要亲自到患者床前查体,以收集到更多的体征信息,并选择短小的听诊器宁可弯腰听诊来弥补自己听力下降的不足。在当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张乃峥教授积极创立了风湿免疫科实验室,一桌一椅都是东拼西凑来之不易的,为后来的科研全面开展打下了基础。正是在临床和科研两条腿走路的前提下,才有了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发展,也有了全国风湿免疫学的发展。近年来,董怡教授、栗占国教授相继担任了亚太风湿病学会的副主委、主委,这说明中国的风湿界在走向世界,未来应该在张乃峥教授开创和奠定的学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努力,能够让中国风湿界能够更多的站在世界的前沿。我们永远怀念张乃峥教授。

    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学习楷模、大医风范、一代宗师
    张乃峥教授是中国风湿病学的创始人,他的座右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和学习。曾主任还赞扬张乃峥教授目光长远,早在10多年前就提议临床需要做多中心、长期的前瞻性研究;张乃峥教授心胸宽广,心系天下,曾经给华西医院等多家医院的院长写信建议开设风湿免疫科,为中国的风湿病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张乃峥教授的学术思想是我科、我院甚至我国风湿免疫学界的宝贵财富。喝水不忘挖井人,我辈应当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期望,学习他严谨求精的治学精神,学习他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学习他甘当人梯的伯乐精神,学习他毫不利己的奉献精神。张乃峥教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普内科主任曾学军教授:箴言常在耳,益教再求谁
    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己成为了张乃峥教授的学生,从此追随20余年,老师的许多教诲一直到现在才深刻体会,箴言常在耳,益教再求谁?老师身上深深印刻着“严谨、求精、创新、奉献”的精神。严谨:张乃峥教授要求学生即使身为专科医生,任何事情也要以大内科的工作为重;门诊工作需要正规、严谨,不可漫不经心;学术研究和学术报告务必严谨,学术成果汇报之前反复推敲和修改,发表文章要求内容详实可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老师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并经常提醒学生:“做人行事必须踏踏实实,不能急功近利,要甘于寂寞。”求精:张乃峥教授总是给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机会,希望他们能够学有所成。创新:张乃峥教授引领了中国风湿病学的开创和发展,在风湿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成果。奉献:张乃峥教授将他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风湿病学,直到病中和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仍然在思考着中国风湿病学的发展,甚至向学生提及需要关注全科医学的发展。他说:“做医生,目光也要长远,要关注国家未来的需求。”我们今天在这里深切缅怀我的恩师张乃峥教授,我们要继续弘扬师尊的精神,以各自的努力和独立思考,不辱师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