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我毕业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来协和,第一个感受就是:科研是协和医院的灵魂,是推动医院医疗和教学的原动力。然而,对一个初到营养科的新人而言,什么是科研,如何进行科研,如何在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的营养科进行科研,是必须面对的难题。是杜寿玢老师帮我一个一个解决了这些难题,从而引领我走上了科研路。
来到协和医院刚刚一个月,我就参加了杜老师牵头的一项临床科研工作,观察某肠内营养制剂对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和临床结局的影响。如何想到这一题目?杜来师的话使我有了领悟:营养科的科研工作要将解决临床的实际营养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看到很多营养不良或有营养风险的患者,面临不能进食和进食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加重了它们的营养不良,使临床结局更加恶化。它们是否能从某种肠内营养制剂中获得益处?这种获得是否具有安全基础?这不就是我们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吗?由此,我获得了方向,也获得了动力:临床需要就是我们营养科研的方向。顺着这个思路,杜老师带领我们设计了研究方法,选择了合适的观察指标,制定了严格的质控标准,然后,预实验、总结、改进、正式实验……一步步地推进,终于使一个初出茅庐的我初步摸到了在营养科搞科研的“脉”。
然而,营养科的科研基础相对薄弱,如何在全院与其他科室竞争?又是杜老师启发我,充分依靠和借助临床科室来壮大自己的科研力量。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非常正确的发展之路。在之后的若干年中,我们就是借助外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等兄弟科室的力量,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获得了医院和卫生部的研究课题,发表了SCI论文,获得了省部级的科研奖,和临床科室获得了科研“共赢”的结局。如今,我对于科研工作或许有了一点点初步的体会和实践经验,必须说,这些科研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杜老师当年的谆谆教导和引领。杜老师让我明确了“为什么做科研”和“怎样在医院营养科做科研”这两个基本问题,将我引入科研道路,并是我受用终生。
杜老师引领我走上科研路
时间:2015.07.06
字体:小大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