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肾上腺髓质等部位存在“嗜铬细胞”,可以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激素,参与调节人体血压、心律水平等。一旦“嗜铬细胞”发生病变,出现“嗜铬细胞瘤”,那么瘤体内就会储存大量的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当患者遇到某种刺激或者瘤体受到挤压时,嗜铬细胞瘤会释放出大量激素,患者就会突然血压升高、心律紊乱,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血压升高和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这种血压的异常升高很容易造成体内某些小血管破裂,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病,年发病率极低,约为0.3-0.4/10万,多数患者表现为高血压(0.1-0.6%的高血压是由嗜铬细胞瘤引起的),并可能有头痛、心悸及多汗等症状。临床研究发现,90%的嗜铬细胞瘤为良性,通过手术切除治疗后预后良好。目前世界上有两种手术方法,一种是经腹途径的腹腔镜手术治疗,这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应用较为普遍;另一种是我国较常使用的腹膜后腹腔镜手术。
我国较为广泛地开展嗜铬细胞瘤手术是在2000年之后。但嗜铬细胞瘤手术属于高难度手术,多数医生望而却步。2002年,北京协和医院迎难而上,开始尝试进行腹膜后腹腔镜嗜铬细胞瘤手术。自2003年6月至2013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共收治了302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其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38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64例。先后发表相关论文100多篇,其中包括国际著名期刊UROLOGY上发表的专业论文(HanzhongLi,Weigang Yan, Zhigang Ji,et al.Experience of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Treatment on Pheochromocytoma. Urology,2011,77:131-136.)。
曾有一位50岁左右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患者,先后两次在不同的医院做了开腹探查,但都因瘤体与大血管关系密切、血液丰富、血压波动明显而放弃手术治疗。最终,协和医院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的医术,成功地完成了腹膜后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
7年间,随着病例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北京协和医院的腹膜后腹腔镜嗜铬细胞瘤手术日臻成熟:进行手术的肿瘤平均直径由4.3厘米扩大到平均6.7厘米;平均手术时间由105分钟缩短至75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由620毫升减少至80毫升。2009年北京协和医院报告了7年随访记录,经本院手术的131位嗜铬细胞瘤患者中仅有3例复发,复发率不足3%,结果令人振奋!
这些成果足以说明北京协和医院的腹膜后腹腔镜嗜铬细胞瘤手术水平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多年来,协和医院不断克服困难,在嗜铬细胞瘤手术方面积累了许多先进经验。随着技术的熟练和经验的积累,手术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手术受肿瘤大小、是否复发及肿瘤部位等因素的限制也将越来越少。比如,过去普遍认为经腹膜后途径的嗜铬细胞瘤手术,瘤体大小的极限为6厘米左右,过大则手术困难、创伤大、出血多、但是协和医院通过实践经验证明,对于直径大于6厘米甚至达10厘米以上的肿瘤,经腹膜后途径手术切除仍然是可行的、安全的。
北京协和医院腹膜后腹腔镜嗜铬细胞瘤手术水平的领先,与其长期秉承的转化医学理念密不可分。一方面,转化医学强调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由于嗜铬细胞瘤和周围的大血管关系比较密切,手术非常复杂,难度和风险大,因此泌尿外科医生在正式进行手术前,做了大量的解剖学研究及动物试验等基础性工作,为日后临床手术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协和注重从临床中总结经验,丰富基础医学理论。另一方面,转化医学也强调多学科的合作。嗜铬细胞瘤手术涉及到除泌尿外科之外的手术室、麻醉科、动物房、解剖室、教育处等多个科处室,正是由于不同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才推动这一手术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嗜铬细胞分泌的腺体会严重影响血压波动,手术时一旦施以麻醉,就会刺激患者的体征突发变化,如果麻醉医生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把病人体征控制在正常范围,患者将面临高达50%的死亡危险。针对这一难题,我院麻醉科经过分析研究,首次提出在术前给患者使用中枢降压药,以克服手术过程中的血压波动。据悉,北京协和医院已将这一医学成果无私地与国内外同行分享,从而大大降低了全世界嗜铬细胞瘤病患的死亡率。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3D腹腔镜嗜铬细胞瘤手术。相对于常规2D腹腔镜手术,3D腹腔镜手术的优点在于有空间立体感,从而使得手术操作更为精确。尤其是对于与周围大血管关系密切的嗜铬细胞瘤来说,采用3D腹腔镜手术更为安全,优势更为明显。随着这种新技术的普及,北京协和医院的嗜铬细胞瘤手术水平将达到新的高度。
北京协和医院腹膜后腹腔镜嗜铬细胞瘤手术全国领先
时间:2013.08.29
字体:小大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汉忠 严维刚 徐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