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构建合理用药的“金标准”
时间:2013.06.19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郭晶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徐英春教授课题组自2009年开始组建我国第一个大型多中心侵袭性真菌监测项目——“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监测网(CHIF-NET)”。项目首年共12家医院参与,至今已发展至近百家,收集菌株近5000株。该项目使用高标准的测定方法,研究成果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荣获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科研成果二等奖。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和导管技术等的普遍应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显著上升。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诊断和治疗困难。准确、有效的治疗需要实验室诊断及区域性监测数据的支持。因此,如何提高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水平已成为国内外临床工作者们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
    我国临床实验室真菌诊断水平普遍落后,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且缺乏可靠的流行病学数据。真菌检测技术相对薄弱、人员配置不足。现有的药敏判定折点多为国外数据,而国内耐药数据多为单中心分散研究,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系统性监测。为了推动该领域科学发展,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我院检验科徐英春教授课题组自2009年特别开展了“临床重要致病性真菌的新型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全国多中心侵袭性真菌监测”相关研究,该项目获得了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科研成果二等奖。
    真菌诊断技术方面,课题组于2008年依托卫生行业基金项目“临床重要真菌的快速诊断”,选取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临床应用性研究。课题组以毛孢子菌及镰刀菌为模式种,进行了全国多中心范围代表性菌株的收集,使用核酸多位点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准确鉴定。在此基础上,研究选取了具有快速、准确、成本低等优势的两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反向线点杂交技术(RLB)及滚环扩增技术(RCA),建立了相应的诊断平台。该课题2011年至今共发表SCI论著3篇,IF共计10.76分,提高了检验科对真菌诊断的认识,对进一步开展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真菌监测方面,课题组从2009年起开始组织我国第一个大型多中心侵袭性真菌监测项目——“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监测网(CHIF-NET)”。项目首年共12家医院参与,至2012年底已发展至50家,收集菌株近5000株。5000多株酵母菌均从中国住院病人侵袭性真菌病中分离出来,取材标本包括血流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腹腔感染等。该项目使用的分子水平测定方法,是鉴定领域的金标准。研究成果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对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起着重要作用。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高度评价了该项目,并计划以此为基础,指派北京协和医院为牵头单位,开展中国百家医院侵袭性真菌监测,以期为国家抗菌药物管理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该项目以发表SCI论著1篇(IF4.15)。2012年,课题组牵头北京市近30家大型医院申请的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北京地区侵袭性真菌病酵母样真菌流行病学及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获批,将成为我国第一个部分地区大型多中心真菌监测研究。
    作为生物标本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性侵袭真菌菌种库为科研领域提供广阔的平台,对协和转化医学研究和青年人培养起到了突出作用。目前CHIF-NET已与世界上最大的耐药监测中心美国SENTRY达到了同一水平,吸引了SENTRY同协和在细菌检测项目及青年骨干培训与合作。
    本课题成果受邀在国际大型学术会议口头报告2次,成绩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课题组所承担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全国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诊断新进展研讨会”至今已举办四届,培养学员近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