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热带病学会学术会议在武汉召开
时间:2011.12.12 字体: 发布来源:感染内科

2011年10月14-16日,经中华医学会批准,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艾滋病学组及热带寄生虫病学会举办的“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热带病学会学术会议”在武汉香格里拉酒店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国外专家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主任委员李兰娟,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前任主任委员卢思奇,我国艾滋病防治前辈徐莲芝、康来仪、潘孝章教授,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及感染病学会副主任委员、艾滋病学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艾滋病学组副组长徐小元、张福杰、唐小平和卢洪州教授,及来自国内外的诸多学者、专家以及艾滋病学组委员、国家艾滋病临床工作组专家出席了本届盛会。3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从事感染性疾病、热带病和寄生虫病的医师和研究人员齐聚一堂,共同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学术盛会。

开幕式上,李太生教授明确我国艾滋病治疗的临床和科学研究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整体救治水平不断提高,救治效果彰显政府防治艾滋病的决心和信心。每两年一次的中华医学会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学术会议的论文水平、论文方向和参会者的研讨话题也越来越接近和达到国际最高水平。表示我国艾滋病专业学术团队的专业和敬业,学术氛围的热烈和浓烈。

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和进展,全球抗病毒治疗领域观点和策略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在关注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同时,更多的关注长期甚至终生治疗合并症、副作用及非艾滋病导致的死亡,更加关注接受抗病毒治疗提升CD4的恢复的策略研究,更加关注非AIDS疾病和合并疾病的治疗,如心血管疾病、肾脏损害等,将治疗的触角逐渐深入到难治人群,如合并结和HCV、少数民族病人,以及孕妇的治疗。

会议的主题围绕全球感染性疾病热点进行了16项大会专题报告和15个大会发言。来自国内外的研究者向大会展示了大量国际上艾滋病领域研究新进展和新资料,尤其是代表我国艾滋病研究领域最高水平,以李兰娟院士负责的十一五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综合防治示范区和现场研究”,李太生教授牵头的十一五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成人抗病毒治疗和免疫重建研究”、以张福杰教授负责的中国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大会报告,充分展示了我国在艾滋病社区防治、临床研究、公共卫生角度科学治疗方面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大会还对其它感染性疾病疟疾、肝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的临床诊疗进行了讲座。

艾滋病学组成立将近10年,得到全国感染科及相关同道的关注和支持,也为我国艾滋病临床诊疗和科学救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随着治疗形式的变化,艾滋病学组将进一步发挥学术平台作用,积极参与临床和科学研究,积极协助中华医学会完成学术培训和交流,协助卫生部门制定疾病诊疗路径等工作,为我国艾滋病防治做出贡献。

                                                                                                                                   感染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