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2010年10月至12月到美国纽约皇后医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观察学习,这对于我个人来讲实在是很兴奋的一件事情,因为我终于可以有机会了解一下美国医生和护士的日常工作。经过了15个小时的飞行,我终于抵达了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三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感想很多,选择感触最深的几点与读者分享。
很多人问我,美国和中国的医院有什么不同。我认为,知识和技能都是完全一样的,区别在于系统(system)。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美国医疗系统的特点,我认为是——标准,不是高级、先进,也不是浪费、低效,更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是标准。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和郊区;无论是最大最好的霍普金斯、哈佛等大医院,还是只有200张床位的小医院;无论是纽约、华盛顿,还是圣路易斯的穷人区,所有的急诊医疗服务系统都是完全一致的。硬件上,急救车和车上设备完全一样;所有医院的急诊科设置完全一样,入口有2个,一个是救护车入口,一个是非救护车入口,进去之后是登记台、分诊区和等候区;急诊室分3个部分——重症处理区域、轻症处理区域、其它病症观察治疗区域。不同医院里区域设置、物品配备等几乎完全一样,只是数量上根据病人量多少而不同。医生和护士的上班方式、分工合作、培训模式、晋升标准、知识技能体系等在全国也都是一样的。疾病方面,任何疾病的处理方式、判断标准、药物器材是一样的。病人方面,就诊程序、住院方式也全部一样。可以说,同一个病人在不同医院看病的过程基本是一样的,连抽什么血、做什么检查、接受什么治疗、该不该住院、多久能住院也相似,当然不排除也会出现某些复杂病例在某些医院无法完成转院的情况,但即便如此,是否该转院的判断标准也是一致的。我参观了几家医院的急诊科后感觉每个医院急诊科都几乎是另一个医院的复制品,仅仅是规模不同。急诊,是最强调标准化的地方。发热、抽搐、头痛、头部外伤等处理流程都只关注患者需要立即做的事情,流程结束后只有两种情况——回家或者立即收住院,患者在急诊的滞留时间一般不超过10小时,很少有超过24小时的。在美国,一名急诊医生从一个医院换到另一个医院可以很快适应,而在中国则因各地医院标准不同而不得不从头学习。
在皇后医院急诊,我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很多别科室的医生每天在急诊忙碌,有的甚至一整天都没回自己科室。了解后才知道,原来他们的急诊有很多标准程序,比如一个冠心病患者,急诊医生做完了急诊的步骤后到了标准程序的最后一步——呼叫心内科医师会诊并收入心内科,如果刚好此时心内科过几个小时才有床位,那么心内科就得派一名住院医生在急诊处理该患者的一切事情,直到收住院为止。
皇后医院的急诊量非常大,抢救复苏室每天会入10-15人左右,门外急救车也总是很多,但抢救复苏室只有4张床,而且通常情况下有2张空床。总急诊量大约有协和的80%以上,所有患者不管病情轻重都有床位,所有区域共有50多张急诊床位,大部分时候有空闲床位。反观协和急诊,抢救复苏室有11张床位,急诊室共有上百张床位,但全年几乎处于到处加床的情况。
皇后医院急诊室配备有很多医生,一个只有不到500张床位的医院,目前急诊有近20名主治医师和30多名住院医师,且每年继续招收5-10名住院医师。
急诊的工作方法与我们也完全不同。协和急诊有三级查房制度,而皇后医院只有一级,所有住院医生、主治医生都在一线干同样的活,一起混合排班,承担同样的责任,只是每周要求的工作小时数不同(主治医40+小时,住院医60+小时)。
皇后医院急诊住院医的培训、学期考核、结业考核与我院类似。由两名教学人员管理教学,他们每周只上很少的临床班,主要是负责教学工作。上课以住院医生讲课为主,由4-6名住院医进行专题讲课或者病例学习,所有住院医轮流发言;教学老师主要负责组织,与协和主治讲、住院医听的方式不同。
美国急诊医疗体系的医务人员组成较复杂,有初级救护者、高级救护者、辅助急救人员、助理医生,他们从一上医学院校时就决定了只能从事这些职业,比如上辅助急救医学院的医学生毕业后拿到的就是辅助急救医生的证书,只能从事院外急救车上的某些辅助救治工作。上述医生都不能叫做doctor。在美国,doctor是医院所有人员中最高层次的人员。这点和中国区别很大,中国的医务人员毕业时主要分医生和护士两类,普通临床专业医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院内医技、社区保健等不同的工作,毕业后才开始细分甚至有转行不做医生的。
在此我不能不说说美国的急诊工作服。在中国,我们穿的是标准的白大褂,扣上扣子,胸牌挂在左胸前,有些科室有自己的特色工作服比如急诊、ICU、手术室等,但是都会给人标准、正规的感觉。而美国急诊医生的服装颜色有好多种,每个人喜好不同就穿不同的颜色。工作服式样包括一年四季的各种服装,基本上是我们平时常常穿的所有衣服印上大大的医院logo就ok了。胸牌是一定要有的,可挂在胸前,也可夹在皮带和领带上。
仪表仪态方面,美国医生也比较随意。边抢救边聊天、说笑话的情况很常见,但在家属面前仍然比较严肃。急诊医生可以在就诊区一边喝着咖啡,一边问病史。在美国,患者很信任医生,医生常常这样安慰患者:“别担心,没事,你一定很快就会好的,我保证,我一定会尽力把你治好”。急诊总有患者死亡的时候,我经常看到有家属抱着医生或者护士痛哭,而这是极其信任的人之间才有的一种举动。
美国的医务人员似乎从来不担心X光的辐射影响。创伤复苏室里总需要拍很多x光,可我从未见过操作员穿特殊的隔离服,他们大部分时候就站在床旁拍。皇后医院的急诊室有一台骨折或脱位复位的X光引导机,医生操作时,X光打开以便实时观察复位情况。该机器只用于儿科病人,成人病人与协和一样,手法复位后再拍X片,观察效果。
美国急诊医生的工作和收入状况也颇值得关注。急诊医生的收入处于所有医生的中等水平。工作强度也处于中间水平;工作时间方面,急诊医生相对较少,外科医生最长,每周超过80小时。从社会角度讲,美国住院医生的收入大概是社会平均水平的3倍,主治医生大约为10倍,所以住院医生升主治医生后工作时间立刻减少,工作收入也显著增加。
3个月的生活短暂而充实。感想很多,仅供同仁参考。
美国皇后医院之行有感
时间:2011.05.30
字体:小大
发布来源:急诊科 作者:徐胜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