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胰腺内分泌疾病 专题一
时间:2010.08.22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由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黎明副研究员、李乃适医师、于淼医师和基本外科张太平教授对胰岛细胞瘤诊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深入阐述。
    李乃适医师 回顾了刘士豪教授1936年发表于J.Clin.Invest.的有关我国第一例胰岛素瘤成功诊治的研究。这是我国第一例胰岛素瘤的病例报道,但却不仅仅是一例简单的报道,12页的论文彰显了当时老协和的科研思路和科研方法,对当时所有可能有效的诊断和对症治疗措施均进行了探讨,澄清了当时国际上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在手术探查切除胰腺肿瘤以后,对血糖变化的详尽观察证实患者痊愈,而手术病理证实肿瘤来源于胰岛。在此基础上,刘士豪教授用切除标本进行了胰岛素的生物活性测定,从而证实了这是一例胰岛素瘤,这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非常先进的技术。考虑到1922年胰岛素刚刚被发现,国际上成功诊治第一例胰岛素瘤也仅仅是1929年,我们对这篇论文的作者刘士豪、娄克斯、周寿恺和陈国桢教授不由得心生敬意。这一篇论文,足以体现刘士豪教授是我国转化医学的先驱。
    张太平教授 以《胰岛素瘤诊断和外科治疗策略》为题,详细阐述了我院在胰岛素瘤诊治方面的外科经验。由于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导致部分病人被长期误诊及漏诊。定性诊断依赖Whipple三联征和血清胰岛素与血糖比值,对部分诊断不清者,需行72小时饥饿试验。而定位诊断则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回归简单的过程,目前多排CT胰腺灌注技术已经成为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最佳手段,准确率可达95%。超声内镜、MRI、生长抑素受体显像等技术亦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手术是目前唯一能够治愈胰岛素瘤的方法,腔镜手术的应用已逐渐广泛,尤其是对于胰体尾部比较表浅的胰岛素瘤。对于多发胰岛素瘤和恶性胰岛素瘤一般应选择开腹手术,可用术中血糖监测和术中超声等手段力求完全切除肿瘤,而恶性患者应尽量切除原发病灶及易切除的转移灶。另外,尽可能保留正常胰腺组织是防止并发胰瘘的关键。
    于淼医师 总结了胰升糖素瘤的诊治进展。我院近20年来共确诊14例胰升糖素瘤,确诊时高达11例已经发生远处转移,以肝脏为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患者常常有坏死性游走性红斑、糖耐量异常、消瘦、贫血、舌炎及口角炎等临床表现,结合血浆胰升糖素水平明显升高可定性诊断;经食道超声、胰腺灌注CT、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常用于定位诊断。治疗上首选手术治疗;其余常规方法包括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药物化疗、肝动脉栓塞及介入化疗;目前尚在试验阶段的药物治疗有血管生成抑制剂、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及rnTOR抑制剂,其中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目前来看可能最具有治疗前景,我院14例中曾有3例用90Y标记的奥曲肽治疗,其中1例胰升糖素水平明显下降且转移灶缩小。
    黎明副研究员 回顾了胰岛素测定的历史与胰岛素测定方法改变对胰岛素瘤及其他胰腺内分泌疾病诊治的影响。1959年放射免疫测定法成功测定胰岛素是内分泌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而1965年,在刘士豪教授和王世真教授合作指导下,当时还是研究生的陈智周教授也成功建立了胰岛素的放射免疫测定法,我院也因此成为国内最早建立放免法的单位。但这一方法测定的是含有胰岛素原及其降解片段的“免疫反应胰岛素”的总水平,因而特异性相对较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和标记免疫技术的发展,以夹心结合模式可基本除外胰岛素原等的交叉影响。但对于胰岛素瘤来说,因为一部分胰岛素瘤分泌的是胰岛素原或其片段,同样有部分降血糖效果,采用这一测定方法将使胰岛素瘤定性诊断中基于放免法的血清胰岛素/血糖比值>0.3这一指标易出现漏诊。因此,对于血清胰岛素原的测定对胰岛素瘤定性诊断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但是对于广大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的精确测定对胰岛素抵抗的估计等应用是一种进步,然而全球范围的胰岛素测定标化问题的解决尚有待时日。

内分泌科 李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