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成果
胰岛素瘤诊治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时间:2017.12.13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胰岛素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该病引起反复低血糖发作可致永久性脑损伤,影响患者智力,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该病诊断及治疗难度大。该项目围绕胰岛素瘤的诊断和治疗,近20年里建立了一套以手术治疗为核心的综合诊治体系,创建了先进、实用、可推广的诊治规范,发表了国际上最大宗的单中心胰岛素瘤研究成果。成果向国内其它医疗单位推广,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一、建立胰岛素瘤定性、定位诊断体系。1)在国内开展了一系列的糖代谢相关定性检验方法,使胰岛素瘤定性诊断准确率高达96.3%;2)国内最早应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发现精确的早期动脉相和高空间分辨率是定位诊断的关键,将CT的定位诊断敏感度由文献报道的71%-83%提高到95%以上;3)国内最早将奥曲肽显像应用于恶性胰岛素瘤术前定位、分期及复发监测,使恶性胰岛素瘤检出率提高至85.7%;4)国内唯一开展68Ga PET/CT检测胰岛素瘤,同期解决定性、定位诊断难题;5)对于多发或者术前难以完全定位的疑难病例,项目组在国内率先应用并完善超声内镜、微创手术中超声探查及术中细针穿刺等技术,提高了胰岛素瘤的定位准确率。



       二、建立以手术治疗为核心的综合诊治体系。1)建立手术治疗规范和策略,手术治愈率达94.9%,术后临床胰漏(瘘)率14.4%,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27.4%,平均随访86个月,复发率仅4.7%;2)国内最早开展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术,避免了开腹手术对病人的创伤;国内外开展机器人胰岛素瘤切除术例数最多,相比腹腔镜扩大了微创手术适应症,明显缩短手术耗时、减少临床胰漏(瘘)率;3)建立一整套胰岛素瘤围手术期准备、血糖监测、手术方式及并发症防治的临床路径和诊治规范,使围手术期死亡率由2000年前的2.7%降至2000年后的1.1%,术后急性胰腺炎由13.3%降至1.7%;4)对多发性胰岛素瘤、恶性胰岛素瘤、合并MEN-1型胰岛素瘤及术中探查阴性等难题进行了开创性工作。

       三、开展系列临床研究,创新诊疗模式,推广诊治体系,提高治疗效果。1)国内唯一且三次开展全国性胰岛素瘤病例调查,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2)国内最早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疑难胰岛素瘤多学科诊治模式,提高该病诊治效率和效果;3)每年举办学习班、区域或国际性会议,推广先进的定性定位技术、手术技术及多学科诊治理念,使该病误诊率由2000年前的54.1%降至2000年后的32.6%。

       该项目诊治例数、治愈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等指标均处于国内外较高水平;在国内外发表胰岛素瘤相关论文39篇,SCI总分达25.657分,国内文献被引289次,国外文献被引43次,主编相关书籍4部,是国际上该领域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中心;牵头制定我国胰岛素瘤诊治指南,提高专科医师的整体水平;2012年项目成果被权威的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指南引用,得到国际同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