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玥
医德是什么?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古人云:医无德者,不堪为医。一直以来,医生、护士都被亲切的称为“白衣天使”,把医务人员比作生命的使者、健康的卫士、爱的化身。
但是我们是否真的思索过医德到底是什么?
小的时候我认为医德就是一种关爱,是那个打针不疼的护士,是那个能帮我缓解病痛的医生。
长大后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崇拜使我选择了医学这个行业,而在踏入临床之前我对于医德的理解还是很浅显的,我认为有医德的医生就是可以如英雄一般,解救病人于危难之中,或者是那些严谨治学,谨慎为医的人。
当我真正踏入医学院校后,我开始重新审视着“医德”这两个字。说文解字里说“医,治病工也。殹,恶姿也;医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王育说。一曰殹,病声。酒所以治病也。”总结而言便是辩证施治,而“德”的字形由“心”、“彳”、“直”三个部分组成。“心”表示情态、心境;“彳”表示行走、行为;“直”,“值”之本字,相遇相当之义。(洪颐煊《读书丛录》:“值本作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彼此相遇相当曰值…古字例以直为值。”字形本意为“心、行之所值”。所以在我理解医德即是志存救济,心行从一。而真正要是实现这两句话就要做到“三位一体、四心合一”。
“三位一体”指的是医生、病人及社会是紧密结合的整体。医务人员与病人的关系是生死所寄,性命攸关的;医务人员的道德,是处理好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一个医院,要形成优良的医风、院风,就必须用医德来协调医务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依靠各方面的团结协作,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整个工作有机统一地、有节奏地、有成效地进行。医德还表现在医务人员与社会的关系上。医院和医务人员的道德观念不仅要考虑到某一病人的利益,对某个病人负有道德责任,而且要顾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对社会和群体负有道德责任,使这两方面达到统一。
四心合一,指的是博爱心、责任心、平常心和公益心。
博爱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当我们踏入医学大门之时,我们便默默许下如此志愿。博爱之心是成为一个医生的根本。身在协和,无数的先辈们已用自己的经历为我们树立了无数光辉的榜样。今天,我不想讲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只想谈谈我身边让我感动的人和事。刚来到协和的时候,跟梁老师出门诊的时候有一个细节让我很感动。有的病人年纪很小,来到陌生的环境会不停地哭闹,但梁老师总是会微笑着耐心的哄这些孩子,不管还有多少病人在等待,总要等小孩子能够好好配合诊治为止,我觉得这微笑是我见过最温暖的微笑。我相信,每一位老师在面对病人的时候,都是饱含着一颗慈爱之心,用自己的真心去解决病人的苦痛,无论贫贱富贵,无论长幼妍媸。
责任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身为一名医生,病人的一呼一吸,一举一动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他们的安危紧紧与我们联系在一起。我刚刚进入病房工作,常常有想不到的地方,病房的主治老师杨丹老师就会常常提醒我要关注病人的细节。比如每天早晨交班之前要先看一看病人的心率、血压、体温、血糖,不在的时候医嘱有没有调整,病人做了哪些检查,还有哪些没有完成,要多跟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诉求。见微知著,所有这些琐碎而细小的事情可能都会影响着你对病人病情的判断和下一步诊疗计划。也让我明白了对一个病人负责,不是一纸空谈,而要切实的落在工作的细节中。
平常心:医生身为医疗行为的实施者,本身对于病人就存在知识的优势性,往往这种优势让我们忽略了去体会病人的感受。郭老就常常教育我们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去感受病人的感受。比如推平车的时候要头高脚低,转运病人的时候要注意保暖。常常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如果自己站在病人的位置上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张孝骞教授就曾经说过在病人面前,我永远是个小学生。谦恭谨慎、一视同仁,方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公益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每个人身为社会的一分子,有义务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的国家复员辽阔,人口众多,但是医疗资源分布极为不平衡,很多偏远地区尚处于缺医少药的情况。来到协和的四年,每一年我们科室里都有老师走进这些地方,为他们的医疗事业发展添砖加瓦、支援建设。这些地方的生活条件往往是极为艰苦的,但每一位支边的老师都没有道过辛苦,总是满怀热忱的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病人和医疗同道。这些事迹都深深地教育了我,治好一个病人不算好医生,要用自己的能量去点燃一片关爱。
我是一名年轻的医生,刚刚站在医生这个职业的起跑线上,还要长远的路程要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唯有将这些理念,融于我们医疗事业的行动中,方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最后请允许我用着四句话总结我今天的演讲:志存救济,心行从一,大医精诚,贵践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