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青
热播电视剧《心术》中曾提及医生的三重境界:第一重,治病救人,就是看好病人的疾病;第二重,人文关怀,不仅看好病人的病,还有悲天悯人之心;第三重,进入病人的灵魂,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我们应争取成为病人灵魂的医师。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在开展医疗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医的传统医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古典医籍浩如烟海,其中药王孙思邈的不朽之作——《大医精诚》,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关医德修养的名篇。其中“精”即技术的精湛,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诚”即品德的高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成为精诚大医,应做到重患者、尊同道、修自身。
第一点是重患者。《大医精诚》中曾提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明代的陈实功认为医者应“一戒重富嫌贫,二戒行为不俭,三戒图财贪利,四戒玩忽职守,五戒轻浮虚伪”。美国一位医生的墓志铭上写着“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万婴之母林巧稚说“治病救人,治了病,就可以救人吗?可不一定。有的人得到了生命,却失去了幸福。好的大夫,要考虑全面,要为病人的幸福想办法”。古今中外各位医家都强调了“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理念,做为医生一定要尊重和珍视生命,以人为本,绝不可等闲视之。我们科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梁晓春、张孟仁、徐慧媛等各位专家教授们为了满足病人的需求每天都提前开诊;梁晓春教授每遇经济有困难的病人都会少开检查、开价钱较便宜的药物;张晓阳副教授特别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睡眠情况,不仅善于治病,更加善于治心;病房的医护人员给予最近住院的维吾尔族病人亚森•肉孜特殊的关怀,包括住单间,尊重民族的饮食习惯,田国庆教授还进行了教授查房,体现了“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的民族团结观念。
第二点是尊同道。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明代的陈实功也认为:“凡乡井同道之士,……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视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信和为贵也”。明代的龚廷贤对不尊同道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评,“无行之徒,专一夸己之长,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问疾疴,唯毁前医之过,以骇患者”。现实生活中中医科是一个大家庭,在我生病住院时科室领导和同事的关怀让我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科室还发动一切力量为退休老教授们解决生活困难、提供生活帮助;同时为我们年轻人搭建平台,尽力给予课题资助,培养我们的科研能力。
第三点是修自身。医者既要有救人之心,又要有救人之术。孙思邈认为医学是“至精至微之事”,“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王世雄提出:“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叶天士更告诫后人:“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能悟,语书万卷,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铒为刀刃也”。在我们的病房里也有这样的例子,刘跃忠是一位因反复腹泻入院的病人,入院筛查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提示IgAλ型M蛋白阳性;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肌淀粉样变,当时管病房的刘奕主治医师老师不放弃,带领我们查阅文献,进一步行骨髓活检、直肠粘膜、齿龈和腹壁脂肪活检,最终在腹壁脂肪活检中发现刚果红染色阳性,确诊为系统性淀粉样变。这正体现了精于专业、勇于探索的精神。
以上是中国传统医德的精华。我相信,在医疗环境恶化、医患关系日益加剧的今天,认真学习传统医德,践行大医精诚,必将对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