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讲传统、话医德——仁心仁术
时间:2014.02.10
字体:
作者:李忱

李忱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征和风貌的民族分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同时也包括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
  我们的传统医德是基于传统儒家文化,《论语•颜渊》提到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雍也》讲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也即所谓“忠恕之道”。按照朱熹的解释,忠者“尽己”,恕者“推己”,即在承认人人都有着共同的情感需要的基础上,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待人如待己。“所谓尽己,就是端正自己的道德立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使所推之情符合道德。既往的中医古籍中也都是强调生命珍贵、医乃仁术的行医思想,《黄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晋代王叔和《脉经》序中说:“医药为用,性命乃系”;唐代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都说明了生命的珍贵,也包含着对重生的高尚医德的期待。医乃仁术、医者父母心,孙思邈强调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陈实功《医家五戒十要》中的“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都是强调“仁”所要求的品德修养是医术的根本性。
  仁心仁术,首要的就是仁心,就是对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这份力量源自对生生不已天地大德的效仿和顺从,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对生命的恻隐之心以无伤为原则,“无伤也,是乃仁术”(《孟子•梁惠王上》)。仁术作为反映医学社会职能和职业道德特点的传统医德范畴,贯穿于全部医德内容之中。仁心主要为以下六心。
  1、侧隐之心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中要求大医治病要“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其有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志也”。充满同情心的医生是形成理想医患关系的主体,如果不唤醒医生最基本的大慈恻隐之心,现代医德将无从谈起。
  2、舍己之心 国内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遇七十毒,和药济人”。国外有“马歇尔吞服幽门螺杆菌,证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引起胃溃疡”。他们都用自己的实践,推动了医学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病人。
  3、推己之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是治国之道,也是为医之道。 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中指出:“医,仁术也⋯⋯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作为医生,如能像清代徐延祚在《医粹精言》中所说,“我之有疾,望医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利心淡则良心现,斯畏心生……似局外之身,引而进之局内,而痛痒相关矣”,那么医患关系何愁不融洽和谐呢?
  4、同仁之心 孙思邈认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大医精诚》)。明代医家陈实功所立“医家五戒”,一戒便是“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视者便可往之,勿得延迟厌弃”。
  5、救人之心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因而在患者求救时要“深心凄怆,勿避险濒,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大医精诚》)。救病如救火,瞬息不容缓。当一个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刻,作为一个医生,应该勇担风险地挺身而出,而不是为逃脱责任怯懦地回避旁观。
  6、不私其有之心 无论岐黄写《黄帝内经》、仲景著《伤寒论》,还是后世各家著书立言,先师们皆不秘私藏,让良方传于世,以济世救人的胸怀传承医道。明代薛立斋在《女科撮要•序》指出“不忘其亲之谓孝,不私其有之谓仁,孝则仁,仁则公,公则溥”;汪机在《推求师意.序》认为“医乃仁术也,笔之于书,欲天下同归于仁也。今若刻布以广其传,则天下病者有所益,而天下医者有所补,其仁惠及于天下大矣!”;刘纯序在《杂病治例》感叹“良方录传,不惟及于一家一国,且遍于天下而传于后世,岂不愈于身亲为之者耶”。让更多的经验代代相传,是我们学医不遗余力的责任。
  有仁心的同时,还要具备仁术。《医学集成》“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作为医生要广读经典,明其医理,努力提高医术。《回春录序》“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叶天士更是指出“术不精则无异于杀人”。告诫“医可为而不可为,比天资能悟,语书万卷,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铒为刀刃也”。如果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更好的掌握仁术,要与时俱进,要旁征博引,要熟读中英文文献。我们都立志用我们的仁心仁术更好的服务于病人,完成医生神圣的责任。